画家鉴定易主观 趋利避害最常见?
发布时间:2014-06-09 11:15 【来源:广州日报】
《受惠的眼神》 中国画
在《高尚的艺术家并不热衷“打假”》一文中,诸位专家就艺术家是否应该“打假”的话题畅所欲言,基本对当代艺术家“打假”的合理性产生了共识。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艺术家本人“看走眼”的情况却也屡见不鲜。那么,艺术家以何种态度鉴定自己的作品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对艺术品的“打假”,究竟采取什么渠道和方式才最合理有效?下面,我们请业内专家继续往深入探讨一番。
正
艺术品鉴赏与投资专家 吕立新——
画家误判真假的情况并不少见
我不否认艺术家本人有鉴定作品的能力,但的鉴定带有太强的主观性。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把自己的东西看错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时候,画家本人已经故去,藏家会退而求其次,去找画家的亲属来进行鉴定,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种情况下误判的概率更大。
就艺术品的鉴定问题,我们不妨参考一下西方是如何做的:西方国家很早就建立了艺术家的代理制。艺术家私下卖画是不可想象的,艺术家作品的包装、宣传和销售,都通过相应的艺术中介机构来进行。所以关于真伪问题,有数据库的信息可以查询。一些非常重要的艺术家还设有相应的艺术基金会,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艺术品的鉴定工作。艺术品有所追溯,又有权威机构可以给出鉴定意见。所以在西方,不会有藏家追在艺术家的后面要鉴定,艺术家无需承担这个责任。一切井然有序,是因为有完善的制度支持。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艺术品都是以私下交易为主。西方的艺术品代理制度,在我们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今天想要建立,却也阻力重重。这是我们的传统,但传统不是不能改变,尤其是我们今天的艺术品市场已经形成产业以后,就更加需要改变。
某网站有关部门现在的鉴证平台,在我看来,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打假”,而是建立这样的一个数据库,可以在未来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在未来要比当下的意义更大。当然,它今天的鉴证是建立在艺术家本人的认证基础上,而艺术家的鉴定本身会有误差。但这个不可怕,即便部分艺术家可能会因为应酬等原因“否其少作”,那这个平台至少可以将艺术家本人认可的艺术精品先纳入到数据库中,也是相当有意义的工作。
但我同时认为,一个企业做这个工作,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所以不可能将这个工作做得完美,也一定会受到社会的质疑和不信任。一个企业没有能力承担起这个巨大的使命,应该由专门的国家机构做这件事情——至少是牵头,然后企业参与进来,会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上一页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