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那 1% 打造一个不需要慈善的世界
发布时间:2016-03-04 11:11 【来源:】
近年来,全球新兴的亿万富豪逐渐改变其捐款模式,由传统的捐赠给慈善团体,转变成自己成立基金会或慈善团体。早期美国有洛克菲勒基金会,近期最知名的即为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Bill Gates)和其妻子共同创办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过去 15 年,美国资产超过十亿美元(约 334 亿台币)的基金会数量翻了一倍,总数已经超过 80 间。这些基金会以其庞大的资金、技术和人脉,从事自己关注的扶助或倡议行动。
这样的现象,在公共领域引发不少讨论,有人乐见其成,也有人以“慈善霸权”的概念,提出许多批判。这些丰富论述无法一一细数,本文试着简单汇整一些方向,让读者能大致掌握此争议的主轴。
富可敌国却无人监督的慈善基金会
慈善基金会内部多半还是科层制度,且由主要出资者掌握大部分的权力,并决定组织的政策方向。对于一个以公益慈善为理念的组织来说,无法在内部组织上贯彻民主原则,让人感到些许失望。
这个问题延伸出来的是基金会的资源配置、各项专案的发展,以及工作内容等,均欠缺外部民主的参与与监督。当然有人会说,出资者的钱他爱怎么用没有人管得着。不过,以盖兹基金会来说,有资料显示,其总资产超过 650 亿美元。如果盖兹基金会是一个国家,其 GDP 将在全世界排名第 65 名,真正是“富可敌国”。这些资源如果投注于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很可能大幅改变其社会的面貌。
况且,不论是投注到教育、医疗、公卫或是基础建设等计划,都是属于公共领域的事务。而这些资源的投置跟计划执行,却完全没有任何民主,或是公共参与的机制。慈善基金会并不对公众负责,也不受公众监督,仅需对其出资者负责。
以盖兹基金会来说,因比尔.盖兹认为基改作物将是第三世界农业的救星,于是不仅于 2008 年赞助了推动基改作物的非洲农业技术基金会(Afric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oundation, AATF)4700 万美元(约 16 亿台币),亦投资恶名昭彰的孟山都公司(Monsanto),研发节水玉米等基改作物,希望能藉此“解决非洲粮食危机”。此举虽然遭遇许多批评的声浪与抗议,但这些意见显然无法影响盖兹基金会的运作。
来源不善的善行基金事实上,因为捐款慈善组织可以部分抵税,所以当亿万富豪将其企业收入或财产捐赠给自己旗下的慈善组织时,必定有一部分资金原本是属于国库的税收。据估计,美国每年约有400亿美元(约1.3兆台币)的资金,藉由慈善捐款从公共财政转移到慈善组织中。这些钱本来都应该在(尽管令人不满意的)民主机制中,被讨论,以及使用于公共开支,如今却变成了慈善组织,或是亿万富豪私人基金会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回避公共介入与监督。
另外,亿万富豪的财产来源,也不乏伦理争议。例如2015 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美国最富有的华顿家族,其旗下经营的沃尔玛连锁量贩店,就以压低劳工薪资,禁止筹组工会、还有一些环境争议而闻名。华顿家族同样也成立了沃尔玛基金会,主要投资于教育领域。
创办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s)、推广民主理念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更是知名的金融炒手。一般认为,索罗斯带领的金融集团于 1997 年对泰铢的攻击,引发了1997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金融风暴造成亚洲各国包括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韩国的经济动荡,其中印尼盾的币值更于一年后下跌了高达 83.4%。索罗斯等金融炒手大赚其钱的同时,亚洲上万公司破产倒闭。许多人的毕生积蓄化为乌有,印尼的失业人口更增加至 2000 万人。
良善的国王,是贫富差距的因还是果?
过往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较多着重于成效与影响,较少探讨这样一种由大型慈善基金会主导的模式是否恰当。如果慈善基金会的“成效”颇佳,是否就没有问题了呢?基金会是否反而取代了某些政府应该发挥的职能?这样好吗?
慈善基金会在运作上,以及资源配置上的不民主,仍旧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基金会也带着出资者本身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我们是否接受由这些“良善的国王”来主导公共政策的方向跟资源的安排?
同时,大型慈善基金会崛起的背景,来自于越来越多亿万富豪的出现,而亿万富豪的增加,也象徵着全球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日趋严重。财富分配不均,或是贫富差距扩大,本身就会产生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然后,亿万富豪们再来试着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这似乎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两千多年前的箴言,今日仍旧有其价值。或许试着打造一个没有亿万富豪的世界,一个不再需要慈善的世界,才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账号bjgy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