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少年见义勇为之后:天天有人来摆姿势拍照
发布时间:2014-06-19 10:22 【来源:】
6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柳艳兵的图片报道,题为“答卷”。
躺在病房里的他,每天与不断来访的人聊天,有时还会被要求摆出各种姿势拍照
新快报记者 刘子珩
躺在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ICU病房里的柳艳兵,每天都会重复着一件事—与不断来访的人聊天,有时他还会被要求摆出各种姿势拍照。如果稍加留意,可以看见他的眼睛经常走神,说话的声音也很微弱。这个20岁的高三学生,在5月31日,因为在中巴车上夺刀救人,头部和肩部各被砍了一刀。
见义勇为之后,柳艳兵得到了广泛关注,赞誉与荣誉纷纷而来。但是在头条与奖状背后,柳艳兵此刻真正的需求,却被提及甚少—休息,充足的休息。
而回顾这起事件,6月7日可以被看做是舆论热点的起始:在此之前,这个令人敬佩的见义勇为事件,受到的关注还主要在当地;6月7日开始,事件的关注度迅速辐射全国。
如果将柳艳兵视做一个符号,我们不难发现,决定一个好人好事的传扬效果,除了其自身条件,还有更多影响着他的不可忽视的外力。一个好人,正被逐渐塑造为一个完美的人。
从微博到报纸
6月12日9时55分,柳艳兵开始吃早饭。他在7点多钟醒来后,陆续开始有人前来探访。
关于柳艳兵夺刀救人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传播,源自《人民日报》6月1日23时24分的一条微博,“一辆由江西宜春市区开往袁州区金瑞镇的中巴上,因与乘客发生摩擦,一男子持刀刺伤4名乘客。一名被砍两刀的高三学生勇敢冲上去夺下凶徒的刀,并将其按倒在地,后男子从车上逃脱。警方正全力追捕在逃嫌犯。为少年点赞!”这条微博在24小时里转发了8000多次。
这其中关于砍人的信息最早来自宜春市公安局5月31日的官方微博,后经过江西日报社记者邹海斌的采访,“发现了少年夺刀的细节”,于当晚在其个人微博与《江西日报》的官方微博发布。
不过第一篇正式报道还要等到6月3日的《江南都市报》。袁晓华是那篇报道的记者,据他回忆,6月1日自己采访时同去了另一家媒体,但对方最终没有发出这篇新闻。而他自己的报道,刊出时也十分谨慎。
由于报道没有上网,那篇主标题为“高中生忍着剧痛夺刀救了一车人”的新闻影响不如后来。
首先做出后续报道的是江西省内媒体。6月5日、6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分别刊发了主相关事件的新闻,“夺刀救人少年无缘高考”事件开始升温。
到6月7日,新华社在高考开始后一个小时发文"最美考生’夺刀斗凶受伤憾失高考‘道德考试’获满分各界努力圆其大学梦”,傍晚新闻联播对此做出了超过2分钟的报道。“最早也没有想到会是上新闻联播的事。”袁晓华感慨道,他最初认为这就是一起普通的见义勇为的新闻。他最早的报道,由于涉及到中巴车砍人,也被当地视为负面新闻。
当日,南昌大学与宜春学院分别表示,愿意帮助柳艳兵实现大学梦,教育部也表示可以为中巴上受伤的柳艳兵和易政勇组织单独高考。
6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柳艳兵的图片报道,题为“答卷”。
也是在这天,柳艳兵与易政勇的病床,从住院部的楼上,搬到了门诊的一楼ICU病房,一位医生告诉记者,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治疗与康复,搬到了优质病房”。
从这一天开始,慰问的人里出现了省级、部级单位的来人,柳艳兵陆续收到了一些名誉奖状和荣誉称号。
两个柳艳兵
随着对柳艳兵的关注人数越来越多,围绕着他的信息也开始呈现出一种变化,病床上的柳艳兵与新闻里的柳艳兵逐渐出现信息的分歧。
6月10日,新浪微博一个名为“江西柳艳兵”的认证账号在9时36分发布了微博,“大家好!自从受伤住院后,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伤口也不怎么疼了,真诚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关心关爱!我错过了高考,但收获了感动,谢谢你们,谢谢所有关心我的人!”
这条微博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对新闻当事人直接交流的愿望,在一天时间里,评论了500多条,多数都是网友对柳艳兵的祝福。不过柳艳兵却告诉新快报记者,自己开了微博事先并不知情。
“我根本就没有玩微博”,柳艳兵语速稍微加快了些,语气困惑,“我还头晕,还什么越来越好……”
据柳艳兵讲述,这个实名微博实际上并非自己开通的,内容也非自己所写,“我自己都不知道。”新浪公司和他联系后,他给了对方一张照片,事后新浪就有人告诉了他微博的账号密码,头像正是那张照片,“他们也没有说要帮我发微博,但是他们就是发了。”
另一件令他同样感觉被误解的事发生在6月11日,当天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和广东白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前来探望,表示也愿意提供帮助。不过事后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当飞行员是柳艳兵和易政勇的一个梦想”。
“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想当飞行员”,柳艳兵看着送来的直升飞机模型,说到自己被误解了。这个原本简单的慰问就这样在传播时出现偏离,柳艳兵在那个故事的版本里怀着飞行员梦想,终于有机会圆梦。对于未来,他之前更多的感觉是没有确定,他想过考不上大学就打工,也想过如果可以就白手起家做生意。
他曾经有过一个梦想是练习体育,不过因为对前途的不认同,父亲柳日生让他放弃了。现在,正在体校上学的是他的一个堂弟。
柳艳兵对学习十分努力,成绩保持在班级前十。不过客观上,这个成绩用高考的指标衡量也并非算得上十分出色,他自己对自己的期许是,“发挥得好,是有可能上二本线的”。
还有一些类似的信息传播开了,这其中有些有他的影子,有些则存在一定比例的失真—虽然像上面几件事一样,具体到各个信息都是些细枝末节,但在汇聚之下,这个少年见义勇为之后慢慢被塑造成了人们所期望的样子。
柳艳兵有一个真正的腾讯微博,没有认证,他在2013年9月17日更新了一条消息:“什么都不想说,也没什么好说,只想好好地过完这高中最后的八个多月。”
“来的人都是为了他好,不好拒绝”
来到宜春市人民医院的第一天,柳艳兵的伤势很严重,尤其是砍到头上的一刀,伤到了颅骨,缝了十多针。以至于6月1日去采访的记者回忆,当时的柳艳兵还处在昏迷状态。
直到现在,他的头部依然扎着绷带,两臂上分布着大约十个针孔的痕迹。病房里人来人往,一本登记来访记录的本子上有超过50次的记录。
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柳艳兵本就是个热心肠的人,有不错的口碑。不久之前,他还当选了班长。他同时也是一个羞涩的人,从农村来到城里读书也曾加强了他内向的性格。不过现在,他每天却要说很多话,习惯了和不同的陌生人聊天。
在将病床搬至ICU病房后,这个病房从早上8点多开始便会不断地有人前来探望,最晚超过了21时,而他睡觉的时间通常在22时后。
柳艳兵的精神在早上会比较饱满,下午则会明显困顿不少,对他们一家而言,“来的人都是为了他好,不好拒绝”,但是另一方面,“想复习功课也没有时间,休息也没有时间”,柳艳兵的父亲柳日生告诉新快报记者。
毫无疑问,对柳艳兵来说,慰问与探望人数的增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休息时间的减少。“如果要问问题,可以多问问我,让他多休息下。”每当有新的记者到来,柳日生都会主动要求。
柳艳兵绝大多数时间都躺在床上,有时他会反复回答一些同样的问题,有时他要摆出一个拍照的姿势。这些探望、采访他的人到底是谁,柳艳兵“有些搞不清”,他的头仍然很晕,他说自己的反应也有些迟钝。
“这也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柳艳兵的主治医生雷鸣对此也有些无奈,“他受伤了这也是一个正面的报道,(采访)我们不好说什么。当然没完没了的肯定影响到恢复。”
6月12日,在柳艳兵9时55分吃早饭之前,两位宜春本地的人士对他送来了慰问。突然,一位记者对他们说了句语意模糊的“传递下正能量”。柳艳兵和来人听到后,摆出了一个握手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