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艺术北京:新面孔火了 经典遭冷遇(2)
发布时间:2014-05-07 10:25 【来源:京华时报】
□遗憾
经典馆像大杂烩 参展商无力吐槽
相较于当代馆的热闹,经典馆要冷清不少。加之今年首次两馆距离拉开,问题更为突出,连续五年参加“艺术北京”的敬贤斋表示:“如果明年还是这样,就不来了。”
尽管主办方事先考虑到两馆分离可能带来的问题,也有意设置了各种引导去往经典馆的标志,但在VIP之夜,经典馆的人气跟当代馆显然没法比。首先,两馆距离太远,人流量不够集中,不少观众向记者反映“当代馆太大了,一圈下来,腿都跑断了,谁还有心情进经典馆”;其次,整个经典馆的规模大幅缩水,分区随之杂乱无章,不知道这里到底在展什么,很多人到门口往里瞧一下,就走了。加之民间工艺、欧洲古董家具、境外油画等参展商数量减少、布展过于零碎,让整个经典馆看起来就像一道“大杂烩”,“除了当代的,把所有东西都弄到这边了,经典馆就像一个杂项馆,似乎可看可不看。”说起这些,北京墨宝行的工作人员不无郁闷,他表示对于经典馆的服务和设施更是“无力吐槽”。
敬贤斋的经理王璐对此次经典馆同样很失望,“两馆离得太远了,整体太差了,今年的参展商也至少缩水二分之一”。同时,一些细节也做得不尽如人意,如:开幕之前,经典馆入口处竟然悬挂着“传统手工艺品博览会”的牌子,这让王璐无法理解,“到底是‘艺术北京’还是‘手工艺品博览会’?怎么能将这两者弄一起呢?太开玩笑了”。最后,在王璐等部分参展商的强烈不满下,主办方将其取下了。
此外,于5月3日,空间站爆出,在VIP之夜遗失了“四本蓝色的书”。每年有亮点,每年有问题,一如董梦阳所言,“我们的硬件、软件都不够,没法跟外面的比,需要一点点慢慢来”。
□对话总监
“比去年好”这是对我最好的表扬
京华时报:很多人反映,这一届“艺术北京”比去年好,如果满分是一百分的话,你给这次“艺术北京”打多少分?
董梦阳:这是典型的媒体语言(笑)。我从来给自己的要求是“进步”,不去想一定要超过谁,对我而言不现实,也没意义,因为没有什么可比性,不想去看国际上的一些博览会,我怕受刺激,一刺激就着急,但着急也没用,一步一步来才是最重要的。“比去年好”,这是对我最好的表扬。
京华时报:“艺术北京”已经举办了九年,这九年中,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董梦阳:以前的博览会,很多人不太愿意看,一百家画廊跟十家一样,十家画廊的作品跟一家的一样,什么好卖画什么,同质化太严重。而现在更加丰富起来了,也更加认真起来了。同时,画廊的操作水平、组织者的服务意识都在提高。最重要的是,没有那么多老面孔了,以前好像就等着那几个人来,没他们几个好像就垮了一样,现在有很多新人进场。可能交易额不见得比往年高,但成交量上去了,这是一个希望。
京华时报:“艺术北京”发展到现在,它的定位找准了吗?未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董梦阳:首先立足于本土,让这个市场一点点成长起来。希望以后能更多地呈现设计的力量、民间美术的力量,希望艺术各门类的东西都有所呈现。从组织者的角度考虑,希望能够更专业地将这些门类规划起来。在这里,当代艺术是主流,但也希望能够做成超市,细分市场,那是发达以后的事情了。
下一页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