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艺术北京:回复平常心的艺术和商业

发布时间:2014-05-07 10:25 【来源:京华时报】

  与大环境相比,北京的博览会主办方即便有心打打国际牌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反不如静心耕作中国这块庞大市场。

  刚刚结束的2014艺术北京博览会似乎无法带给资深专业人士多少惊奇,但无疑仍是具有专业水准的、成功的艺术博览会,它在商业和赞助上的运作、整体流程的安排、多种组合活动的互动等,日益显示出经过市场磨练的专业、职业的操作对于艺术这个行业来说也是维系其健康发展的基石。

  在艺术风格上,本届博览会仍然延续过去几年的保守性风格,以具有视觉可观性的架上绘画为主,尤其是新水墨和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较多出现,前者是最近两年艺术市场最受瞩目的品类之一,显得供不应求。而经典艺术展区的西方近现代写实性、抒情性油画的集中出现,或许也可算是此现象的一个侧面,尽管与当代艺术的受众略有区别。

  经济危机前流行的刺激性的、观念性的艺术作品已经很久没有大面积出现在北京的艺术博览会上了,这是市场拣选的结果。因为这个博览会本身过去几年也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博览会的竞争之下,从具有一定国际性的泛亚太地区的艺术博览会变身成为泛大中华区当代艺术博览会,针对的客户群的欣赏趣味、市场变动当然会影响到收藏家和投资机构对于艺术品类、风格的偏好,并彼此反馈和强化。

  或许怀旧的人对2006年、2007年初创时候的艺术北京博览会那种粗粝和生气仍有印象,国外的众多画廊也积极参与要开拓中国这片“当代艺术新大陆”。那时候我也曾期望北京出现泛亚太的艺术博览会,成为活跃的国际艺术都会。不过现在看来艺术博览会这种牵涉到创意、金融、人流、信息快速流动的行业,和所在城市、国家的金融、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管制程度有紧密关系,香港无疑具有更自由的金融、税收、管制背景,以及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收购以后的全球协同效应,这让它在“国际性当代艺术”的呈现上具有了更多优势。与大环境相比,北京的博览会主办方即便有心打打国际牌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反不如静心耕作中国这块庞大市场。

  与香港对比,北京和上海的博览会因此变得更为雷同,都在集中到内地为主的大中华区当代艺术展示上,这或许影响到了它们呈现的艺术品类的丰富性和新鲜度,但对具体的博览会运营来说,侧重某一地区也未可厚非,只要市场足够承载它们的存在就好。相对北京、香港已经出现的一家独大,上海的几家博览会还将多头竞争一段时间,两三年后分出高下,或会形成香港、北京、上海各一家定位和时间段有差异、可互补的博览会的格局。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