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收藏与投资(2)
发布时间:2014-05-07 10:25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古琴的市场与行情
查阜西先生1954年的一篇文章中对当时老琴存世状况做过一个估计:“古琴遍地皆是,沪上及成都二地,琴家藏琴数逾五十者在十人以上,汪惕予有千金百古琴,京、沪、苏、杭文玩商所收可数者百张以上,抗日期中杨新论在广州得古琴一卡车,王华德言成都解放后二年中地摊亦常见古琴。则古琴流散之数不及万亦可逾千……”经历“破四旧”、“文革”,粗略估算民国以前斫制老琴在2000张左右。以杨景涵先生访琴的数据推算,唐、宋两代老琴约440张。唐、宋琴多名器,访琴往往首选,这是个乐观的估计。经郑珉中先生亲见鉴定的唐琴约18张。这样看来,古琴作为一个收藏门类,其存世数量远远低于同一朝代的字画、瓷器、玉器等其他门类艺术品。
老琴的行情可以从拍卖市场和场外市场两个部分来看。一般来说,拍卖是个公开的竞价过程,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市场”价格。而场外交易,是买卖双方的非公开的博弈过程,价格随意性比较大,波动也相对大些。但是,老琴却似乎是个例外,拍卖的价格表面看是逐年上升,以“质”论价,却是波动极大。场外交易长期以来是相对平稳,稳中有升。其中原因,还是鉴赏、断代水平所致。拍卖场上,水平参差不齐,竞拍者的构成、目的差别较大,价格分歧也较大,容易忽高忽低。近年以来,明琴标为宋琴,成交价有上千万的;宋琴标为明琴,成交价有刚过百万的,也有极好宋琴300多万流拍的。一场拍卖有2张以上的老琴,成交价格极少打破拍卖公司的估价级次。拍卖公司断代不准,往往造成以质论价的极大波动。拍卖公司断代不准,而成交价相对合理的,宋镜涵先生旧藏“凤势”琴算是唯一的例外。“凤势”琴,当为宋琴,2010年11月拍卖时定为清琴,估价50~80万元,终以336万元成交。断代不准,品质评定见仁见智,拍卖中老琴的价格其实是存在较大波动的。
场外交易多有琴人参与,水平相对整齐,以质论价,还是稳中有升。2009年之前,普通明琴在20~40万元,宋琴基本在百万元左右。受2009至2011年拍卖行情影响,场外交易活跃,价格曾迅速攀升。明琴基本在100~300万元,宋琴则500万元上下。近年来,清琴价格基本是数十万元,明琴在150万元上下,宋琴在300万元上下。遇到传承有序的名琴、名家名斫、品相特别好的,另当别论,价格翻番也是常有的事。横向比较看,古琴还是文玩中的价值洼地。如王世襄旧藏宋代“朱晦翁藏仲尼式”古琴。2003年嘉德秋拍以220万元成交。2010年匡时春拍以1120万元成交。而王世襄旧藏的“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款冲天耳金片三足炉, 2003年的成交价166.1万元,2010年匡时秋拍成交价为1512万元。同是王世襄先生旧藏“明周制鱼龙海兽紫檀笔筒”, 2003年嘉德成交价209万元,2012年的嘉德春拍成交价为5520万元。这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古琴虽然是文玩第一大项收藏,可是涨幅却是相对较小的。
古琴这样的市场表现大致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古琴单价高,群众基础较其他文玩收藏要弱很多。古琴收藏的窘境是:绝大多数琴人不具备经济实力;而具备经济实力的收藏家,了解古琴的不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古琴收藏应当还是属于一个小众门类。二是收藏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琴学,特别是古琴断代的研究,还初于初级阶段,学术界对古琴的断代研究都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价值的断代学术成果不多,更谈不上普及到收藏群体中去。另一方面是古琴较多地集中出现在拍卖中,只是近5年的事,收藏群体和经验都还需要积累与发展。从长期看,喜欢、热爱古琴的人越来越多,而老琴音色是新琴不可比拟的,存世老琴数量有限,长期稳定上涨是必然趋势。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复苏,未来5年,老琴很可能还会出现2010至2011年那样爆发性增长的情况。
收藏与投资相结合是现实选择
艺术品的收藏,“藏”是很重要的,即妥善保管,珍惜爱护,轻易不示人以减少破损、老化等等。就此而言,老琴收藏多一个乐趣,就是可玩!老琴不但不惧抚弄,而且愈使用愈能妙音粲发。老琴因材质老旧、长期弹奏等原因,其音韵具备新琴所没有品质,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老琴味”。古琴年代愈久音韵愈妙,这也是老琴被重视,能流传上千年,存世数量远非其他乐器可比的重要原因,也是老琴收藏的魅力所在。古人说琴有“九德”: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 三曰“透”。谓岁月绵远,胶膝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哽塞。 四曰“静”。谓之无刹飒以乱正声。五曰“润”。谓发声不躁,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谓发声犹风中之铎。 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 九曰“芳”。谓愈谈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 “九德”说,影响极大,杨宗稷也说过:“音声有九得,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透、润、奇、古四者,则处于天定”。杨先生所云人力不可强为的四德,是只有老琴才具备的音韵特色。“淳淡中有金石韵”是品评老琴声音的重点。古琴有自成体系的音韵审美理论而且历史悠久,这是其他乐器所没有的。正因为如此,古人得老琴一张,随手拨弄,不成曲调也可以怡然自得。
古琴收藏虽然乐趣多,想要做好做精并不容易。收藏与投资结合是很现实的选择。首先是古琴单价高,动辄过百万,资金占用很大。其次,老琴“千琴千面”。除了琴式、形制等制作特色外,清、圆、匀、静、透、润、奇、古、芳这“九德”,或某一德或数德表现突出,并不整齐划一,使得老琴各有风貌与特色。不经实物比较,并不容易品鉴高下。边收藏边淘换,才能找到自己称心满意的老琴。再者,拍卖和场外交易的老琴毕竟数量有限,没露面的老琴是绝大多数。能遇到的是不是真正满意,还要留待未来检验。收藏者鉴琴的水平,也有个随见识增广而不断提高的过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也使得收藏与投资相结合是很必要的。说到收藏与投资相结合,我个人认为还是以收藏为主、投资为辅,投资为收藏服务比较可行。一是古琴很难标准化估定价值;二是平均每年不足亿元的交易量,资金容纳量不大,流动性不足;三是购买老琴需要等时机,提供的投资选择机会不够多,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四是与其他艺术品相比,投资回报率也稍低。老琴收藏一大乐趣是可玩,只是买来为了交易,而不欣赏、抚弄,自己无收藏之乐趣,还“剥夺”了别人的乐趣,何苦来哉?!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