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 > 正文

温暖!韶城大学生11载爱心接力照顾4失明老人

发布时间:2016-07-20 16:14 【来源:】

义工在帮助老人缝补被子。资料图片

  在市区武江南路,坐落着一幢有着上个世纪欧式风格的老楼房,斑驳破旧的老楼与周边现代建筑显得格格不入。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已经很少人知道,这幢楼房是何时建立,里面住着谁,它又有着怎样的过去。

  在新中国成立前,这幢老楼曾经是外国人建造的教堂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盲人福利工厂——红星综合厂。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鼎盛一时的红星厂变得沉寂。如今却仍有4位无亲无故、双目失明的老婆婆生活在这幢古老的“红星楼”,她们在韶关医学院志愿者团队——小草义工队连续11年的精心照顾下,颤颤巍巍地互相搀扶着共度余生,这群老人中最年轻者都已逾87岁高龄。

  现状:老人相互扶持度余生

  近日,在门卫的带领下,记者穿过一幢破败小楼,踏进一个百米见方的小庭院。老院落十分安静,地面的青砖缝中长满了青苔,一旁的铁线上晾晒着几条皱巴巴的毛巾。最里面就是老婆婆居住的红星楼,一道铁门半敞开着,走进屋子,一位老婆婆拄着拐杖正朝着记者走来。

  听完记者的来意,老婆婆朝着屋子里喊了几声:“你们出来吧,有人来看我们啦。”说罢,她伸着手摸索到长椅边上,招呼记者坐下。其他3位婆婆从各自房间慢慢走出来,可能是一生相伴,许多话已经不用过多言语来表达,她们就这样安静地排排坐着,只有一顶老吊扇吱呀呀地在转。

  生活在这里的4位盲人婆婆分别为现年87岁的黄新莲、88岁的钟福莲、90岁的王莉和94岁的刘莲好。1962年,4位婆婆来到了红星综合厂,成为了厂里第一批员工。1979年,红星福利工厂在时代潮流中渐渐没落。此时,大批盲人女工也到了退休年龄,4位老婆婆没有结婚,而是选择一起留在厂里养老生活。

  “吃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厂里有些老工人住在沙洲尾,他们买菜的时候会帮我们买,托人开摩托车给我们送来。一般一个星期买两次菜吧。”在厨房里,记者看到一堆堆的木柴。“我们听说有个正常人使用煤气炉时被烧到了。更何况我们?所以平时我们只敢烧柴火。幸好附近韶关学院医学院的学生经常过来帮我们劈柴。下雨的时候就直接用电饭锅把饭跟菜一起蒸。”王莉婆婆告诉记者。

  听收音机就是婆婆们最大的乐趣。“吃完晚饭,我们就听听收音机,到晚上八九点就睡觉了。”当问到她们是否愿意到福利院生活时,婆婆们表示:“在红星厂住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等实在无能力照顾自己了再去吧。”

温暖:学生义工爱心接力

  “现在有很多人来看望我们,义工会的志愿者会带我们去逛公园,他们还定期前来为我们做好吃的。一些企业也经常送米送油来,特别是韶关医学院的学生,他们已经来了很多年了。每周末会来帮忙搞卫生,帮我们砍柴,还带我们去教堂做礼拜。”谈起这些好心人,婆婆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么多的热心人就是我们的亲人。”

  据了解,经常来红星综合厂看望老婆婆的,是韶关学院医学院一支热心的志愿者团队——小草义工队。从2005年5月义工队成立之初,这项志愿活动就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有11年了。每年义工队的老队员都会带着大一新成员,到红星厂去探望、帮助老人家。

  “这已经是我们义工队的传统,也会一直传承下去。”小草义工队秘书长张雨强告诉记者,义工队每两个星期去红星厂一次,一般10人左右。或是打扫卫生,或是带些食品给婆婆们,陪她们说说话。为了给老婆婆购买生活必需品,小草义工队在学校里回收废品,将卖到的钱统统用作爱心经费。

  “当我看到婆婆们的时候,我心里只有震惊和心疼,心仿佛瞬间被冻结了一样无法动弹。和婆婆聊天时我牵着婆婆的手,她很用力地握住我的手,像是抓住了希望。”小草义工队的副队长王嘉欣,向记者讲述了他第一次去到红星厂的感受。

  目前,帮助红星厂老婆婆作为小草义工队长期的项目,资金方面主要依靠团委项目经费和各种方法筹集,相对比较紧缺,但他们仍然在不断努力着,希望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帮到婆婆们。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