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企业应具备“七大特征”
发布时间:2016-06-14 12:09 【来源:】
即将于6月24日-25日在京举行的中国社会企业联盟第二届年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这是中国社会企业领域最大的交流性活动。
社会企业在中国如何定义?发展状况如何?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专访该联盟组委会相关成员———
中国社会企业仍处于萌芽状态
中国社企联盟支委会成员、亿方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陆景锴认为,社会企业与民办非企业机构不同,“没有生意做不了社会企业,如果心态还是想做慈善,就完全做错了”;此外,社会企业与企业也不同,即便在工商部门注册机构,也不一定是社会企业。
他认为,社会企业应具备七个特征:
第一,从机构属性上来说,社会企业首先必须是企业,并且有明确的、可实现的社会问题解决目标,并付诸行为;第二,社会企业必须要比一般的商业企业更加公开透明;第三,关于能否分红的问题,目前中国社会企业刚刚萌芽,应该有一个更为包容的态度;第四,社会企业必须有一个品格优秀、诱惑力的CEO,核心人物往往能带领企业飞速发展;第五,社会企业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紧迫性;第六,社会企业的模式应该是可复制的,否则只能小打小闹;第七,社会企业要具有社会问题前瞻性。
在中国,社会企业虽处于萌芽状态,但也不乏成功案例,比如,深圳残友集团是残疾人创业、就业的典范,是现代化集团化高科技企业。
为促进中国社会企业发展,2014年,由南都公益基金会等机构联合发起的中国社会企业联盟成立。
去年6月份,该联盟在深圳召开首次年会,近800人参加。截至目前,联盟已有140多位成员,预计在今年年底,该联盟成员将超过200位,未来5年内,成员超过1000位。
影响力投资前景广阔
在中国,对社会企业的投资被称为“影响力投资”,目前发展状况如何?
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彭艳妮承认,目前国内的影响力基金或创投基金并不多,还在初期的探索阶段,原因在于,尽管投资界关注社会企业,但因为缺乏经验及投资前需要制订相关架构,导致实质性行动较为稀缺。
“现在很多企业不愿意做传统的慈善公益,他们希望投资更有效率,希望支持类似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但这是需要有架构的,钱怎么进入、如何使用及产生效益,尚待进一步探索。”彭艳妮说。
目前国内基金会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不多。彭艳妮介绍,南都公益基金会采用的是无息贷款支持的方式,资金规模较小。她认为,如果真采用贷款方式,基金会需要建立一个“过桥”的机制,将资金捐到具有小贷资质的机构,成立一个基金,用于支持社会企业。
彭艳妮透露,南都公益基金会将尝试探索以股权等形式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目前仍在摸索的过程中。
而在投资领域,社会企业受到青睐。做风投出身的陆景锴介绍,目前国内外许多投资“大咖”都在其机构设立“使命投资”(与“影响力投资”类似)部门,关注社会企业。
“我相信未来在国内,此类投资可能遍地开花。”陆景锴说,“类似‘淡蓝’这样的标杆性企业,已经证明了向中国社会企业投资能产生影响力,一定会有更多投资进入这个领域。”
社企规模
5年内将成全世界第一
徐永光用“靶子”来形象比喻中国的企业市场。他认为,位于“10环”的企业是最经典的社会企业。
接近“靶心”,“8环”与“9环”之间的企业往往接近社会企业的范畴。
“‘8环’企业是有良心的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战略公益贯穿整个产业链。比如推动共享经济的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都是‘8环’企业,是潜在的社会企业。”徐永光说,“‘9环’企业一般做的都是政府鼓励的行业,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行业,是更接近社会企业的企业。”
如何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去理解社会企业?徐永光用一句话概括:“社会的痛点就是社会企业的热点。”也就是说,在未来数年,谁将养老、健康、教育、环保、垃圾处理、家政服务等领域做好,谁将赢得先机。
据国家老龄委数据,2015年,中国养老市场的规模是4500亿元。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养老市场的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此外,医疗健康产业将达到8万亿元,民办教育产业将达到3万亿元,环保领域市场规模也将达到5万亿元。
基于此,徐永光认为,未来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社会企业第一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