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学科设立的东风 做慈善本科教育还缺什么
发布时间:2016-03-04 11:12 【来源:】
近期成立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因比尔盖茨、马云等大腕的亮相捧场而吸足了媒体的镁光灯,也进一步搅热了中国公益慈善人才教育的话题。人才培养的基石在于学科建设,尤其是对于本科教育而言。建立独立学科是公益慈善人才教育走向成熟必须迈出的一道坎,也是持续培养专业人才最有力的保障。因而凝聚“官-民-学”多方力量尽快促成教育部设立公益慈善学科确属当务之急。然而,当下推行公益慈善本科教育远远未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阶段,在看似群芳斗艳、蜂鸣蝶舞的花丛下面仍然是一块缺乏多类营养素的贫瘠地。专著和教材的匮乏笔者通过在亚马逊中国网站搜索发现,非营利与公益慈善领域的中文书籍极其缺乏。非营利组织管理原创著作(不含译著,下同)一共只有13本,而公益慈善概论与管理方面的著作只有两本。制度建设方面,探讨慈善立法和法律规则的书籍有15本,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的有6本。细分领域方面,最多的是非营利组织财务与会计管理,一共有13本;其次是募捐/筹款,有6本;而在慈善与非营利组织治理、营销、义工管理、项目管理和评估方面的著作均仅在5本以内。当然,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只有二三十年时间,并且学术研究往往滞后于实践活动,相关著作稀少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理论探讨、经验提炼和教材编撰方面,国内和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根据亚马逊美国的搜索结果,仅仅是“fundraising”方面的著作,在“Nonprofit Organizations & Charities”和“Philanthropy &Charity”两个类别中就有分别有982和324本。丰富多样的专著和教材,使得教师在备课时游刃有余。据笔者了解,境外很多高校在开设非营利组织相关课程时,并不会指定唯一的教科书,而是根据各个专题特色挑选最有价值的著作、论文或者案例供学生阅读,从而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出版专著和开发教材是公益慈善人才培养最基础的工作,既要引进国外的经典著作,更要鼓励出版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相融合的原创教材。否则,以今天微不足道的专著和教材“库存量”,再优秀的教师也可能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专业课程寥寥可数目前高校中开展的非营利或者公益慈善课程,大部分都是入门介绍型的,偏重从宏观层次解读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而较少站在公益慈善组织领导者立场去探讨内部治理与管理问题。从已经试点开展本科教育的几所院校来看,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公益慈善管理学院及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等,课程体系建设也仅处于规划与起步阶段,已经开设的专业课程仅包括《慈善学概论》、《公益慈善组织管理》、《募捐管理》和《公益项目管理》等几门。公益慈善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公益慈善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最少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跨专业的基础课程组,包括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概论课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广阔的学科知识谱系和训练探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基本思维。其次是公益慈善综合课程组,包括慈善学概论、公益慈善组织管理、公益慈善法律与政策、中国慈善史、西方慈善史等综合课,其目标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公益慈善的基本价值、中西方慈善发展的文化与制度差异,以及掌握运营公益慈善组织的基本管理技能。第三个层次则是公益慈善专题课程组,包括募捐方法与技能、公益慈善财务与会计管理、项目开发与运营管理、人力资源(含义工)管理、善因营销、CSR与战略慈善、媒体与公益传播、治理与问责机制建设、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政社合作与购买服务等专业课,其目标在于通过对公益慈善各个细分领域的钻研,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能手。除了第一个层次的课程可以借用外部师资外,第二和第三层次的课程都亟需业内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开发,而这也正是当下公益慈善本科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公益慈善研究与教育人才的缺失在专著和课程匮乏的背后,实质上是公益慈善研究与教育人才的缺失。国内高校从事公益慈善领域研究与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背景,少数教师具有商科经历,而真正慈善或者非营利专业出身的博士可谓凤毛麟角。其中,清华NGO研究所是国内益慈善研究与教育人才输出当仁不让的第一阵地,目测占据了国内公益慈善圈的半壁江山。可惜其他高校在博士和博士后培养方面则要逊色很多。除了“土鳖”外,近几年留洋回来从事公益慈善研究和教育工作的“海龟”亦日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教研师资力量。但是,与工商管理学、政治与行政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成熟学科相比,公益慈善领域的高校教师仍然捉襟见肘。为了弥补师资之不足,聘请校外导师为公益慈善专业的学生们上课便成为试点院校通行的做法。这一举措可能有利于把鲜活的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上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但笔者更愿意视之这是在当下专业课教师紧缺背景下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毕竟外聘教师在师资稳定性、教学管理、授课效果等方面都面临更大风险。
最后说点题外话。在国家政策推动和扶持下,加上商业资本和公众慈善意识的觉醒,最近几年公益慈善组织和企业CSR部门稳步增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于是乎,诸如“公益慈善行业人才缺口大,需加大专业教育与培训力度”的论调时常见诸报端。然而,通过设置专业加大人才供应来满足缺口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可能很骨感。为何?一则公益慈善领域的从业人员未必都需要通过学科专业的培养,就像在企业的上班族未必来自商科或者工商管理专业一样。二则,正如《2014年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所言,公益慈善组织人才匮乏的主因在于自身的“魅力”不足。一言蔽之,究竟有多少青年才俊愿意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人才供应仅仅是一方面,更为关键的还在于公益慈善机构或者社会企业能否提供有前景的职位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否则,就能可能像当下国内许多社工机构一样,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和高流失率并存的尴尬。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joy_song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