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 > 正文

做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杨波:27年公益办学

发布时间:2015-08-03 18:11 【来源:】


  法制晚报讯(记者 赵颖彦)杨波一直笃信善意是具有张力的,可以在良善的心中发芽生长。这也正是支持他27年坚持公益的原动力。

  27年前,他向老区失学少年捐出7000元,那时候他自己也只是个北上求学的少年;21年前创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原北京圆明园学院),决心哪怕用愚公移山的钝劲儿也要办好这所学校,帮助更多的学生;如今,他卖掉自己的房产并准备拍卖20余年收藏画作只为筹集资金继续令他引以为豪的教育事业;他坐拥价值不菲的书画,却只身蜗居“陋室”,因为他始终认为内心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财富。他是北京艺术传媒职业艺术学院校长杨波,他倾尽所有只为做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书香校园里的“寒酸”校长

  乙未七月,夏雨绵绵,经过连续十几天的雷阵雨天气,北京显得有些闷热。车行至北京西六环外凤凰岭南侧的聂各庄东路尽头,在闷湿的空气中,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朱红色的校门映入眼帘。两座古朴的石狮,给学校平添了些许沧桑古意。走入校门,踏入绿树蓊郁的林荫路,闷湿仿佛被挡在那朱红大门之外。

  走进校长杨波的办公室,扑鼻而来的是沉沉墨香。国学大师季羡林书写的“播种者”牌匾端正挂在门口上方,著名书法家启功、欧阳中石、沈鹏亲书“千秋国本十万人才”、“振兴民族科技教育”、 “教者必以正”。油画“大树”、“雨夜花”、“水乡”,国画“秋艳图”、“泰山雄风”等书画作品整齐地悬挂在墙壁上……杨波的办公室简直可以媲美一个小型书画展,桌上放着的、书柜里摞着的都是字画和书籍。

  但是,与办公室仅一墙之隔的房间,却是另一幅光景。靠墙摆着一个铁架子搭就的单人床,房间里几乎没有家具只有一个矮脚柜,一台老式的彩电显得笨拙。矮柜上凌乱地摆着“速效救心丸”和治疗焦虑症的“赛乐特盐酸帕罗西汀片”的药盒。这就是杨波下班后要回的家。

  如果说书画中蕴含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衣食住行反衬人的物质生活的话,眼前这个身穿着白衬衫的儒雅校长为何有着反差极大的内在求索与外在需求?

  19岁离家北上求学 与善念结缘

  杨波出生于江西宜春,16岁时他的父亲退休,由他“接班”顶替了父亲此前的工作做了一名工人。可是,从小就渴望读大学的杨波无法安于现状,他白天工作,晚上就去读夜校。19岁时,他听从内心的声音,报着一定要上大学的信念背上行囊开始了北京求学生涯。初来乍到的他举目无亲,生活拮据,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他对知识的渴求,他开始在北京某著名大学学习法律专业。为了顺利求学,他应聘家教,每小时2.5元的收入在他看来已经是“巨资”。在做家教时,杨波得到了一位家长的信赖,委托他组织人员翻译全美大百科全书,翻译的书稿为他赢得“第一桶金”。

  这笔钱让杨波摆脱了此前穷困的状态,但是,令所有人意外的是,他把这些钱一部分寄给父母后,剩下的都捐给了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1988年我捐了2000元,1989年捐了5000元,这在当时不是笔小数目”,杨波回忆,那时候一般人的工资一个月也就八十元左右。

  正是这次善举,杨波与公益结缘从此走上播种友善的道路。

  友善的种子在杨波心里生根发芽。1991年,他组织人员来到山东沂蒙山区进行考察, 1992年至1993年,他组织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以及清华附中、北京四中等学校有关人员组成的义务讲师团赴山东临沂、湖北黄冈等革命老区义务讲学,捐赠图书并资助失学儿童。

  1994年,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的前身北京圆明园学院正式成立。学院以“发展人类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济困扶贫,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办学宗旨,把培养并资助十万名贫困学子圆求学梦为追求。

  在学院成立后,杨波还在做着另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要接延安等十五个革命老区的60名贫穷地区孩子到北京接受最好的高中教育。

  这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的事情,杨波却做到了。“我当时的办公地点在北京101中学,我每天就骑着自行车挨个学校跑”,杨波这种赤诚的精神打动了很多校长,但他却说是因为自己运气好。“我当时特别着急,加上天干物燥,嘴唇就长了血泡,校长们看着我的样子,真的是磨破嘴皮子的样子,就都答应了”。

  1995年,包括北大附中、北京八中在内的北京15所重点中学接收来自百色、吕梁等60名革命老区的贫困学生,老区的孩子可以到北京的重点中学学习,免除一切学费,而生活费则由杨波全权负责。

  1998年参加高考,受学院资助的60名贫困学生100%考上大学,大多数考上了清华、北大、上海交大、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

  做公益想让友善“接力”

  民办大学的公益办学是十分不易的,不像国办大学,办学土地、人力、物力、教学硬件软件等都是由国家财政解决,而民办大学的土地、校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巨大资金的投入都是举办者投入。因此,杨波除了想把学校办成一所规范的高校外,还要坚持公益办学,谈何容易。在政策不及时到位等的情况下资金链中断的事是经常的。有一年,他的资金链突然断了,资助的学生生活费交不上。他很着急,天天睡不着,后来找了很多朋友借钱又给续交上了。

  原北京市政府“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陈斌龙认为,在自己困难的时候还想着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是杨波身上最为闪光的地方。

  陈斌龙认为,杨波办学非常诚信。“他招生从不用非法手段,从不用金钱开路。他真的是恪守阳光招生的难得一人”。至于公益办学,陈斌龙认为杨波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做好事善事,坚持不辍。“而且这是在自己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做的好事,这就更难能可贵了!”为了规范办学杨波邀请了陈斌龙等众多专家,按教育规律办学,注重抓教育质量,每年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教学工作会议。再举一例,由于招生少,有的专业只有一两个学生,杨波坚持一个学生也要配一套教师上课。这既是诚信的表现,也是规范的表现。陈斌龙认为杨波办学的公平公正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不及格课程达到退学标准,违纪达劝退的学生时,他都按章办事。”陈斌龙回忆道。

  20多年来,杨波总共资助了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子弟上千人,减免学院学生学费上万人次。今年学院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中学设立“播种班”,资助50名家庭特别贫困的高中学生,给他们提供三年的生活费,另外计划再从西藏和新疆招收100名参加高考并达到当地录取线的贫困学生到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来上学,学校将免除他们三年的学费。

  “万事皆空善不空”。杨波告诉记者,做公益事业27年,善是他永远追求的元素,也是他无法改变的人生习惯。他的愿望是把公益事业做下去,让友善生根发芽,传播至远。今年9月将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读大二的西藏学生措姆就是杨波资助的学生之一,她告诉记者,自己接受了杨波的帮助,将来自己有了能力也会尽力去帮助别人。

  对话杨波

  法制晚报:20余年用于公益的资金大概有多少?这些钱都来自哪儿?

  杨波:总共有几千万吧。这些钱的来源,一是翻译书稿挣的钱,二是早年家人经营饭店赚的钱,三是开文化公司和画廊挣的钱,四是其他方面的收入。

  法制晚报:你可以谈谈什么是公益办学吗?

  杨波:公益办学是指非营利性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把利益放在后面把道义担当放在首位的,这样的教育是公益办学。北艺传媒每年的财务审计报告中都会体现不要求合理回报的说明,学校办好了是国家的财富,办不好,有外债,我个人承担。

  法制晚报:为什么有外债还要每年坚持资助贫困子弟?

  杨波:热爱教育就是热爱祖国,爱国就像爱家一样,作为“家庭”成员,不要因为“家里”困难就不帮助“家人”求学。每年坚持资助贫困生,每年的积累,这样资助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法制晚报:在你做公益的时候有人对你质疑过吗?

  杨波:也有,并且非常冷漠,甚至骂我是傻子。让他们冷嘲热讽去吧,做了善事心里踏实的是我。

  法制晚报:你认为资助完成十万老少边贫地区的贫困子弟有可能吗?

  杨波:有可能,“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典范。

  法制晚报:你2008年买了一套房子,为什么不装修居住?

  杨波:公益办学是很艰难的路,怕住的地方太舒适消磨了意志。

  法制晚报:你的房子典当了并且还要把它义卖,书画也义卖了,不可惜吗?

  杨波:外物驾驭不了我的心灵,没有什么可惜的,能为精准扶贫出力,能为贫困子弟奉献爱心,我觉得值。

  法制晚报:义卖的作品和房子,如果全部拍出,善款如何分配,如何监管?

  杨波:一是公益办学,完善校园规划建设。二是完成十万贫困子弟的资助。三是还债。四是成立艺术发展基金。五是成本的费用。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监管,去年的时候就与他们鉴定了协议。

  法制晚报:你对学院的发展有信心吗?

  杨波:有。相信国家对我们这样传承友善、坚持公益办学的学校一定会给像国办大学同等的政策对待,也会让我们走良性发展的办学之路。

  本版文/记者 赵颖彦 摄/记者 柴程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野生象遭砍头取牙 西双版

被猎杀的大象头部腐烂,露出头颅。10月16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发生一起猎杀...

女孩给老人让座后抱怨遭

215路公交车上,一个女孩给老人让出了座位,但嘴里有抱怨。...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