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当地人帮助当地人 政协委员热议“资教”
发布时间:2015-03-13 12:30 【来源:】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一块短板,我们不能再只对重点学校进行‘重点建设’,该把目光聚焦到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建设了。”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表示。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国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外流,逐渐出现“空心村”、“空心镇”。与此同时,乡村的学校教师编制“告急”。
依靠“一对一”资助或支教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一种创新公益模式——“资教”模式出现在贵州山区,它的核心在于用本地的资源解决本地的问题,这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关注。
乡村教师的“溃逃”
“不足三年,该中学招聘的19名特岗教师已走了一半。”
全国政协委员、西宁市第十四中学教师庞晓丽去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民族中学进行调研时发现,学校所在地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缺氧,生态环境极其恶劣,乡村教师很难留得住。
在贵州晴隆县大田乡兰蛇坡小学,泥泞山道狭窄弯曲如羊肠,一侧是深达数百米的山沟,另一侧山石嶙峋,中间只能容一辆汽车通过。路面密布碎石、泥泞与水洼,山间的雾气阻挡视线。这所小学海拔1000多米,吓坏了被分配到这里的年轻教师。
“有的走到山脚下就回去了,再也不愿来。而本村的居民,大多出外打工,愿意留下的,因为考不上公办教师或其他原因,无法在学校任教,一些公办老教师在此教学多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兰蛇坡教学点负责人介绍。
公办教师严重缺编,乡村教师的“溃逃”在欠发达地区是普遍现象,同样在晴隆县的紫马乡龙头小学是一所完小,学校的公办教师编制是17人,但始终只有5名本村的教师在此坚守。学校校长焦胜华说,每个老师一周要上二十五六节课,根本就没有时间搞教研。学校曾经靠聘请代课教师来缓解人员紧张的困局,但代课教师们“今天来明天走,能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就不错了”。
教师缺编不仅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素质教育。这5所小学中,一个老师要教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课程,至于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要么干脆没有,要么就由非专业的老师教。焦胜华说:“以前的学校没有歌声”。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武鸿麟告诉记者,贵州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是必然现象,目前乡村教师的缺编是一个难题。
委员力推“资教”模式
为了解决乡村教育发展不足的问题,之前公益领域出现过“一对一”资助模式和支教模式。但在王名委员看来,前者解决的主要是学生的问题,后者存在难以融入当地的问题。
前不久,有一篇名为“叔叔阿姨,请不要再来我们这里支教了”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中提到的正是支教模式的弊端。王名委员告诉记者,支教者带着一腔热情去农村,但是他们带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是城市化的,跟农村孩子隔得很远;语言也是城市化的,无法进入农村孩子的生活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名为“资教”的乡村教育支持模式兴起,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父母心公益基金的“烛光行动”。
该项目为乡村学校配备专业教师(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幼教),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有效解决乡村小学生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
项目负责人于奇文告诉记者,项目的教师招聘立足于当地,以应届及往届的教育专业毕业生为主体,在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的同时,提供山村教师发展的进修机会。同时,项目还在学校设立“烛光奖金”,奖励包括公办教师在内的优秀教师。
该项目自2014年1月启动,截止至2014年12月底,已经贵州省建设了4所“烛光小学”,招聘了24名教师,服务约1400名乡村学生。2015年,该计划将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偏远乡村再建20所“烛光小学”,服务6000名在校学生。
“‘资教’模式我非常欣赏。它的核心是什么?就让当地的人帮助当地人。”王名委员说,“我建议与政府开展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弥补乡村教育的短板。”
王名委员告诉记者:“我建议不要连片集中办学,要让孩子们就近上学。在湖北巴东,我看到当地一所学校的一个班级里有七八十个孩子,怎么能上好学?路程远让孩子们苦不堪言,我们近一些办学,哪怕孩子少一点,也让孩子们将上学当做一种乐趣,不要成为沉重的负担。”
至于如何就近办学,王名委员认为,“资教”模式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让民间和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办学中,可以大大降低办学的成本。如果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将大量的扶贫资金用于推进乡村教育,会显著提高其质量。
教育是为了让家乡脱离贫困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让孩子脱离贫困的家乡,还是让家乡脱离贫困。”这是“烛光行动”项目发出的质问。
传统的教育理念鼓励乡村孩子“跳龙门”、走出大山,但在“资教”模式的践行者看来,这种理念已经落后,应该鼓励孩子们留在家乡。
武鸿麟委员对此深表认同,他认为,应该在教育体系中鼓励学生为建设美好家乡做贡献。
“我们就是要让孩子们爱自己的土地和乡村。”王明委员说,“教育的本义是什么?是走独木桥吗?走过了的是成功者,走不过是失败者?其实,教育的本义不是闯关,而是人的教育,是化育人的教育,这个‘人’首先是在地的人。”
王名委员认为,不少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出打工者,如果有“资教”模式的推动,完全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教孩子。
他以最近的一则新闻为例,有一位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住在山洞里,将每月3000元的工资全部寄回家,对家人谎称自己住在宾馆里,“这让人心酸,如果他们能在家乡赚到3000元的月工资,他们是不会出走的”。
再者,王名委员认为,从更高的层面来讲,诸如湖北巴东、贵州晴隆这类没有雾霾的地方,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看起来落后,实则有自己的优势——这些地方没有雾霾,环境优良。“我们的教育应该考虑如何让孩子们将来留下来,保护自己的环境和人文,热爱家乡,过上体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