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受伤住院:最起码妈妈回来陪我了
发布时间:2014-09-18 10:16 【来源:】
阅读提示|突来的横祸,让5岁的妞妞这些天都在经受伤痛的折磨;但入院的这些天,父母的陪伴又让这个不经常看到爸妈的孩子感觉心里很暖。
大河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平常很难见到爸妈,而在医院中却可享受父母陪伴的“特殊相聚”的例子,在郑州的多家医院里,并不鲜见。
故事一
拉住爸爸的手,就不那么疼了!
留守儿童:小怡文(化名)10岁探访地: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1病区
刚满10岁,正是爱穿裙子的年纪,来自平顶山的留守儿童小怡文却不得不面对因骨肉瘤被截肢的残酷现实。
昨天下午5时许,刚做完截肢手术的小怡文从麻醉中醒来,躺在病床上,她疼得不让任何人碰。
因为还处于术后观察期,小怡文的爸妈、爷奶在病床边静静地守候。在小怡文生病前,全家人要想聚得这么齐,只有过年期间才能办到。
“之前,我跟女儿她爸都在四川一家印刷厂打工,一年也就回家一趟,女儿平时跟着爷爷生活。”妈妈刘晶晶说,想女儿了,就给她打个电话,她每次在电话里都会说:“妈妈,我想你了,你啥时候回来啊?”
“以前总不在女儿身边,现在遭了这么大的罪。我跟她爸决定女儿不康复,我们就不再离开她出去打工了。”刘晶晶说。
采访过程中,小怡文躺在病床上不时发出痛苦的声音,而她的小手一直拉着爸爸的手不放。爸爸赵铠锋也一直小心地握着女儿的手,并不时用另一只手为女儿擦拭头上的虚汗。“她很黏她爸,每当她爸爸回家,她都爱跟他撒娇。”小怡文的奶奶说。
刘晶晶说,孩子需要做截肢手术,这种事没法瞒,刚开始孩子没法接受,哭喊着:“以后再也穿不成裙子了。”当记者问她为什么总拉着爸爸的手时,小怡文说:“拉住爸爸的手,就不那么疼了!也不怕了!”
故事二
我要和孩子一起“留守”,因为我再也经不起意外了
留守儿童:浩浩(化名)5岁探访地:省人民医院新病房楼8楼某病房
若不是因为有病,5岁的浩浩平常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享受和爸爸妈妈的团圆时光。
“孩子是去年10月24日出的事儿。”妈妈刘女士对浩浩发病的日子记得非常清楚,但更多的却不愿谈起。
浩浩的主治医生李岩向记者透露,“孩子好像是感冒生病后,到村里附近的诊所打针,被误扎到坐骨神经,引发腿脚行动的问题”。
浩浩出事儿后,刘女士和丈夫黄先生第一时间回到了他的身边。“孩儿他爸一直都在北京做装修,我是在江浙一带打工。”
“总共七八次了,每次都是半个月。”刘女
士告诉记者,去年出事后,她和丈夫立即带浩浩到郑州治疗,至今已经花费近10万元。
生病导致浩浩看上去有些瘦弱,5岁的年纪体重只有30斤。输液扎针的时候,他没有哭,但面对针灸理疗,十几根针扎在细细的小腿上,他终于还是忍不住哭了。
虽然疼得流泪,但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快乐总是大过伤痛,笑容总能很快回到浩浩的脸上。浩浩现在正稳步恢复,走路、上厕所都已没太大问题。
这次意外带来的阴影,让刘女士决定和孩子一起“留守”,直到他能“自立”为止,因为她“再也经不起意外了”。
记者手记
厮守在一起,就是全世界
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哪怕是在医院,要打针、吃药,与病魔作战。只要能跟父母在一起,吃他们买来的饭菜,听他们的唠叨,就是幸福。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哪怕要放弃在外打拼很久才获得的工作机会,哪怕要重新回到土地从零开始。不管是哭是笑是闹,只要儿女在身边就好。
无论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儿女,我们都是搭着“时光机器”来到这世界但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父母子女一场,厮守在一起,就是全世界。
故事三有爸妈陪,白血病不可怕
留守儿童:小培(化名)12岁探访地:省肿瘤医院血液8病区
因肺部感染,身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小培两天前刚从“死亡线”上被抢救回来。
昨天下午4时20分,省肿瘤医院5号楼血液8病区一间病房里,小培正在输液,有妈妈陪护,他很安静。小培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他两岁多时父母去广州打工,2012年被查出白血病之前,他一直在新安县曹村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总感觉很亏欠孩子,这些年没能好好照顾他。”小培的妈妈眼泪扑簌而下,她说,2012年夏天,小培的奶奶打电话说孩子脖子上长了个疙瘩,一直消不掉,夫妻俩赶忙回来,没想到一检查竟是白血病。有爸妈陪伴,让病重的小培很开心。他小声告诉记者,更喜欢和爸妈一起生活。
小培的主治医师左文丽说,孩子的治疗周期需要3年,其间需要多次化疗。
“怕不怕?”听记者问到自己的病情,小培说:“不怕。”
旁边的妈妈说,孩子还小,可能对自己的病不太了解。而小培则肯定地说:“不怕得了白血病,因为有爸爸妈妈陪。”他说,爸爸妈妈不再是一年只回来一次,而是随时都能见到。
故事四
虽说摔了胳膊,最起码妈妈回来陪我了
留守儿童:小嘉玉6岁探访地:郑大一附院
窗外,雨哗哗下着,34岁的廖女士静坐在郑大一附院一张病床前,时不时瞅瞅床头上方的吊瓶,更多时候,则是盯着病床上熟睡的女儿,孩子左臂上的石膏,让她无比心疼。
原本在北京当保洁工的她,没想到这次和女儿相聚,竟是在医院里—“嘉玉摔住胳膊了,医生让送到大医院做手术!”9月13日上午10时40分,趁休息日帮人粘纸盒(粘一个五毛钱)的廖女士,突然接到嘉玉叔叔的电话,说是嘉玉背3岁的弟弟时不慎摔倒,弟弟没事儿,她却胳膊肿痛,经检查“左侧尺骨近端可疑骨折”,大夫说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日后的活动功能。
廖女士心急火燎地收拾衣服凑了钱,给丈夫交代后赶往火车站,13日晚9时许赶到郑州。此时,女儿已由叔叔、舅舅从信阳明港镇王岗乡老家送到医院,左臂肿痛的孩子看到妈妈,忍住没哭一声。
床头柜里放着最近两天的花费清单,共计4756元—相当于廖女士两个月的工资。女儿住院,廖女士劝丈夫留在北京继续打工,就是考虑到治疗需要不少钱。
“也是没办法。”她说,家里人多地少,养孩子人情往来都需要钱,老屋漏雨还需要盖房子,丈夫一个人在外打工攒钱太难,去年9月1日,她把5岁的女儿、两岁的儿子交给公婆照看,也去了北京打工。
嘉玉胳膊很痛,还要吃很苦的药,可有了妈妈的陪伴,病床上的她精神头儿却很好,给妈妈背古诗、唱儿歌,经常抿嘴儿笑。
“昨晚她给四姨打电话时说:‘虽说我摔了胳膊,最起码妈妈回来陪我了!"廖女士说,听了直想哭。
“我也想爸爸。”嘉玉对记者说,可她知道,爸爸要忙着挣钱,给她和弟弟买好吃的、好玩的,她最喜欢的小汽车就是爸爸打工回来时买的。
“等你好了,还让妈妈出去打工吗?”听记者这么问,嘉玉使劲儿摇摇头,“不想,我想让他们陪我玩儿。”她说,“等我长大了,我出去挣钱给爸爸妈妈花。”女儿一番话,廖女士眼圈儿又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