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接力割肾救子遭否决:不适合接受近亲移植
发布时间:2014-04-03 15:38 【来源:】
24岁的翁俊文曾因肾衰竭移植了母亲的一颗肾,如今植入肾脏又已衰竭,他的父亲要求再把自己的一颗肾移植给儿子。昨天上午,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对这一例颇具争议的亲属间活体器官移植申请作出判定:10票否决,1票赞成,不能为翁俊文移植父亲的肾脏。
翁俊文的母亲郭慧芳听到这一结果,默默落泪良久,她表示会尊重医院的决定,但又非常失望,“我们全家都希望能救孩子的命,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愿意”。
然而,当挚爱亲情遭遇医学伦理,需要考量的东西太多,面对越来越多亲人间活体器官移植的需求,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行使着一份把关人的职责。据了解,去年,该院通过实施了80余例活体器官移植手术;在所有的活体器官移植申请中,约有10%遭到否决。
昨天,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工作,首次在公众面前揭开面纱,走到台前。
一个家庭的特殊决定
父母想接力割肾救子
翁俊文的遭遇非常特别。
5年前,年仅19岁的他,因肾衰竭入院,要么换肾要么终身透析,母亲郭慧芳毅然决定割肾救子,将自己的右肾移植给儿子。当时,他们就是在同济医院求医,配型成功后通过了该院伦理委员会的讨论审查,手术非常成功。
然而,今年1月,翁俊文再次病重住院,检查显示,母亲移植给他的肾脏因为他自身的IgA肾病缘故,已经失去功能,再次衰竭了。翁俊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父亲翁先清提出自己要去配型供肾。“他妈妈都捐了,我为什么不能捐?”翁先清没有耐心等待其他的肾源,也无力承担因此会多出的15万元费用。
在翁家的强烈要求下,医院为父子俩进行了配型,结果显示,从医学上说,翁先清可以将肾脏移植给儿子。
一场决定命运的投票
十票对一票否决申请
昨天上午11点,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召集11名委员,开会讨论是否通过三例活体器官移植的申请。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翁家父母接力割肾救子的申请。
会议不允许他人旁听,得出结论并完成所有委员书面签字后,才允许记者进入了解情况。
在场人员有包括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知水在内的几位医学工作者,还有法律工作者、社区干部等社会人员,按照要求,伦理委员会内必须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是非医学工作者,他们会从社会、法律、伦理等多个角度,给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讨论中,多数人表示不赞成翁先清为自己的儿子供肾,原因有三:首先,翁俊文已经接受了母亲的一颗肾脏,但5年内就IgA肾病复发,这是一种跟免疫相关的遗传性疾病,显示他的病情并不适合再度接受近亲肾脏移植;其次,翁先清已经56岁,将一颗肾脏供给儿子,他自己的身体将会承受极大考验,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他不能再失去劳动力;第三,由于换肾后肾病复发的可能性极高,肾脏移植后可能坚持不了几年,这对于家庭来说会造成极大经济负担。
魏业安是一名社区主任,是伦理委员会成员之一。他表示,从多个方面考虑,翁俊文坚持透析等待肾源会是更好的选择。
在座仅有一人投了赞成票,其观点是“担心患者可能因等不到肾源换肾导致失去救治机会”。
在2009年12月28日发布的《卫生部关于规范活体器官移植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伦理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必须一致同意并签名确认,方可出具同意摘取活体器官的书面意见。也就是说,对于申请采取的是“一票否决”制。
一个无法绕开的难题
伦理和医疗两重风险
翁俊文父母对儿子重如泰山的爱无疑是伟大的,但从伦理的角度,这种前赴后继、不顾一切的救子方式仍遭到了否决。多年来,割肝救子、割肾救子、割皮救父的真实事例层出不穷,我们在被大爱亲情感动之时,也要正视活体器官移植的风险和无奈。
昨天,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知水指出,活体器官移植,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医疗风险,没有人能保证手术的一定成功,而手术后的未知风险更难以预计。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肝、肺、肾脏都有一定的“备用”。比如肾脏,一般情况下,一个肾脏已经足够,只有在另外一个肾脏受损或者外部环境恶劣时,才需要肾脏“开足马力”。
然而,血液、骨髓、干细胞都属于可再生细胞,但是器官如肝脏、肾脏、角膜等却是不可再生的。
以捐肾为例,如果一个人在健康的时候自愿捐献了一侧的肾脏给亲人,如果日后其剩下的一侧肾脏出现病变,那就是致命危机。即使生命无虞,身体状况的改变也是难以预测和评估的。翁俊文的母亲为儿子供出一颗肾脏后,没有再做种田的重体力活,她说:“最近几年经常感冒,但为了儿子我都不在乎。”
器官移植是为了挽救生命,但器官移植也有可能损害供体的健康,一个病人和一个健康人最后可能变成“两个病人”,从这一点来说,供体将为此付出巨大的身体健康风险,这在医学伦理上是不受支持的。
陈知水表示,这些为了挽救亲人生命,不惜奉献自己的人们,他们的举动感人至深,但从理性角度,应该更为谨慎实施。
此外,多位医学专家指出,活体器官移植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供体不足的问题,他们借此呼吁,活体器官移植绝不能成为器官移植供体来源的主流,而是应该大力倡导身故后器官捐献,具备更深远的意义。
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
活体器官移植要“三审”
配型成功,其实只是亲人间活体器官移植的第一步。昨天,翁俊文的主治医生陈刚教授介绍,每例活体器官移植都要经过三道严格把关。
第一关在医生这里,需要从医学角度,对每例活体器官移植做出具体评估,除了配型,评估还包括对供体、受体双方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的评估。
如果配型成功,医学指征可行,家属意愿坚决,医院将会受理其摘取活体器官申请。此时,由从事活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召集伦理委员会进行投票,这是极为重要的第二关。
最后,在全体委员一致同意并签名确认后,伦理委员会方可出具同意摘取活体器官的书面意见,相关材料还要上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根据回复意见实施。记者肖娟通讯员蔡敏 田娟 邓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