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格非:时代带来的变化太剧烈 带给作家很大的课题

2015-08-18 10:26 出处:

>  昨天,茅奖结果一经公布,北京晨报记者立即联络几位获奖作家。今年81岁的著名作家王蒙,据秘书彭世介绍身在外地休假,著名作家李佩甫的手机截至发稿处于关机状态未能接受采访外,几位作家在谈及获奖感受时,谈得更多的还是他们对作品创作的感触。

  格非 社会变化带给作家大课题

  著名作家格非的作品此次得票第一,是三部曲的结构,他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这三部曲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酝酿,到2003年开始动笔,整个过程确实很长,一边写一边是社会也好、个人也好,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原来的构思也一直寻找新的平衡关系,所以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所以在不同的场合也说过,以后不能写三部曲了,三部曲写起来是非常累,因此这三部作品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有不同一般的意义。三部小说捏合在一起,故事主题人物构建联系,在技术上确实也有一些难题。”

  格非去年获得鲁迅文学奖,今年又获得茅盾文学奖,他表示:“不管是中篇还是长篇,一个小说家到了50岁左右的年龄,社会经历比较丰富,是一个比较好的创作年龄,我希望这两三年还能写一些比较大的作品。”

  而对于三部曲在时间上对当代的逐渐切近,格非说:“这不单纯是作家写作中的选择,也是作家的一种宿命,时代带来的变化太剧烈,如果你的作品不涉及当下是不可能的,中国在最近几十年的变化,动能、动量大得惊人,这个刺激会带给作家非常大的课题。”

  金宇澄 小说要有辨识度而非趋同

  “我就是以享受的态度写,写一个好玩的。要有一个特别的方式,让我写一个一般的东西,哪怕弄一个复杂的故事又能怎么样?要全方位地建立一个东西。”金宇澄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此次获奖的《繁花》,是他目前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金宇澄是位资深编辑,在《上海文学》工作,20年没写长篇小说,后来在网上开始连载,以享乐的态度写,被称为“非功利”的写作进入,作品在读者中成为口碑之作。谈及此次一下子就获得茅盾文学奖,他说道:“这本书和我过去经历分不开,这个题材20年前写我不会写得很好。这么多年不写东西对我有好处。写作不一定你天天这么写,就像有些花天天这么开,有些植物一辈子就开一两朵花,但都是植物,都可以的。我过去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我一直在写,可能就没有这本书了。香港书展时王家卫导演喜欢这本书,但他说你把这么多内容只写在一本书里挺亏的,别人可能能写好多本。”

  “我自己对自己有这么一个要求的,经常和我的作者讲,你要喜欢自己写的东西,就像一个母鸡生了一个蛋,但它要特别喜欢自己的蛋,不能脸红一下、激动一下就走了。我一直看别人写的稿子,跟作家看小说不同,作家是看最好的小说,编辑是看最基层的东西,了解创作的基本面,知道目前的情况。我看久了,发现我们写作有趋同说话的,但艺术要有辨识度,画家和别人一样不行,写作中似乎标志不是那么严格,别人怎么写,你也可以怎么写。我就觉得要有一个特别的方式,让我写一个一般的东西,哪怕弄一个复杂的故事又能怎么样?要全方位地建立一个东西,很多年来我有这个想法,经常也和作者这么说。湖南青年作家田耳去年和我说过,说老听金老师讲写作,但心里却在想,您自己写一个我看看。后来看到了《繁花》,就知道了。这本书某种意义上是我写给我的作者朋友看的。”

  苏童 一个作家有他自己的气味

  著名作家苏童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谈及此次的获奖表示,“获奖有点像一束鲜花忽然来到你怀里。”他同时表示:“《黄雀记》是写到了较为当代的部分,这是有意识的,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希望让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扩展,让他扩展到当下,或者说逼近当下,让这些人物能够穿越时代,希望有效地带入我本人对时代、人的变化的一些观察。”

  对于很多读者熟悉的苏童的创作风格,他表示:“一个作家是有他的气味的,就好像无论一个作家穿几个马甲,都会被认得出。这也是一个作家安身立命之处。但这其实也是辩证的,一个作家的个人风格,也容易影响一个作家的开拓、发展、创作,我也是在努力而已。”

  此外,对于很多读者喜欢的苏童的短篇小说,苏童谈道:“短篇小说也是我自己的喜爱,我也很多次表达过自己的这种矛盾心理,但每个作家似乎都不能免俗,想写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是每一个作家的野心,我也不能免俗。”

  ■茅奖评委说

  周大新:获奖作品有民意基础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作为此次评奖的评委之一,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评委们都严格按照评奖条例要求,在认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讨论,先后经过六轮有记名投票选出五部获奖作品,评选是公正的。这五部作品出版后,在社会上大都有很好的反响,拥有很多读者,有的还获得了不少奖项,应该说这些作品获茅奖是有民意基础的。这几位作家大都写了很多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出过重要贡献,是我很钦佩的作家,我对他们的获奖表示热烈祝贺!”

  杨庆祥:总体呈现了长篇成就

  此次参与评奖的评委,还包括3位70后、一位80后评论家。80后知名青年评论家杨庆祥向北京晨报记者介绍道,评委从7月30日开始,一共进行了6轮投票,每次都是实名投票。他表示,最后这轮,评委投的票,还是比较集中在这五部作品的。几部获奖作品总体呈现了这四年中国长篇小说的成就。杨庆祥认为,王蒙的获奖作品,丰富了我们对长篇小说的认识。格非作为重要的先锋小说作家,他获奖作品的笔触全景式描述中国晚清到当下历史的变迁。苏童的获奖作品,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小说,苏童也在书中实现了很多他的想法。金宇澄的获奖作品,是一部具有异质性的作品,展示了另外一个语言的世界。李佩甫的这部获奖作品,处理城乡结构中中国人的挣扎,元气很充沛。

  北京晨报记者 刘婷

  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县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获奖作品《江南三部曲》是格非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的系列长篇巨作,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江南三部曲》分别是指:《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其中的《春尽江南》讲述一对渐入中年的夫妻及其周边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深度透视时代巨变。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获奖作品《这边风景》是王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农村劳动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因各种缘由未曾付梓。小说反映了汉维两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独具新疆风情。该小说在每个章节后设计“小说人语”,形成“79岁王蒙与39岁王蒙的对话”。

  苏童,生于1963年,江苏苏州人,当过教师、编辑,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

  获奖作品《黄雀记》,其名源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暗喻《黄雀记》主要情节的交错复杂与命中注定。小说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分为不同叙事视角的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

  李佩甫,1953年生于河南许昌,曾先后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飞天奖”、“华表奖”。现任河南省作协主席。

  获奖作品《生命册》是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全书约38万字,书写了整个平原的各种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及一个村庄50年的生存状况,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50年的心灵史。主人公是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作品以此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复杂的当代中国。

  金宇澄,1952年生于上海,祖籍吴江黎里。现任《上海文学》常务副主编。

  获奖作品《繁花》是一部长篇沪语小说,曾被赞誉为史上最好的上海小说之一,甚至被拿来与张爱玲和《红楼梦》相比。《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也是一部记忆小说,上世纪60年代的少年旧梦、90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时空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繁花零落,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