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评论:国内艺术策展需建立游戏规则(2)

发布时间:2014-06-03 16: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中国策展界的“软肋”。姚薇认为,双重身份也可以形成双赢的局面。因为策展人往往会经历不止一次的身份转换:展览的组织者、策划者,以及对艺术家作品的鉴赏者和评论员。所以身兼美术院校学者或者画廊经理的策展人,其专业知识、运作能力等无疑是对策展有利的。

  当代艺术策展人顾振清认为,眼下在中国艺术圈,策展人改行去开画廊,正成为一种时髦。这类策展人所办的艺术展览和所代理的艺术家一般素质较高,其准入机制也较为讲究。由于中国的艺术语境比较特殊,类似的跨界策展已然成为自我塑造的结果。而且跨界策展人居然也会被国际社会接受,既能参与国际双年展的策展和学术研讨会,又能受邀去艺术巴塞尔、佛利兹博览会卖画。也许,独立策展人机制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由于因地制宜而催生的特殊的中国模式,正被更多的亚洲国家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艺术圈所效仿、接受。

  策展业亟待建立游戏规则

  有评论将“策展人”职业评为艺术圈不会消失的十大职业之一,但在国内, “策展人”一职并没有相对规范的行业准则。

  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策展人行业开展时日不长,在“先天不足”的境况下,其行业内存在诸多弊端,策展人策展动机不纯成普遍现象。这类策展人并无艺术相关知识储备,却打着艺术的旗号行“商业”之目的,把好端端的艺术展览引向歧途,进而对整个策展人行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事实上,即使是商业性的策展也应与学术有关。

  策展理念不是越怪越好。贾廷峰表示,很多策展人为了博人眼球,为追求与众不同而“创新”,追求不同层次的新、玄、绕,而策展的作品跟艺术无关,给人不明所以的感觉。其实,优秀的策展人应该学会隐匿于作品背后,做艺术文化的开拓者和守望者。而且,很多当代艺术展览看似“高端”,却存在展览主体不鲜明、梳理不明确的问题。

  当下艺术圈内策展数量泛滥,缺乏精品。贾廷峰表示,策展人不停策划展览,艺术家不停参加展览,展览频繁,形同展销会,“挠痒痒”似的过场并没有让双方出名,而且艺术家频繁出场降低了自己的形象分。如此拔苗助长,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规范和生长。

  事实上,在欧洲当代艺术正处于疲软期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策展人处处开花,却处处不结果,给当代艺术行业造成很大困扰。一些学术策展人,为了保持的学术良心,已很少参与策展。例如栗宪庭、高名潞、彭德等国内第一批策展人,现在因为看不惯策展人市场化,所以很少参与策展。对此,贾廷峰表示,真正优秀的策展人应该关注能够静心于艺术创作的这一群体,虽为江湖在野之士,却能沉心静气,一心追求艺术。而非到处串场、只为名头的过客“艺术家”。只有策展人与艺术家的追求都达到一个高度,那么才会碰撞出精彩的展览。 

下一页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