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书信还能买卖吗? 中拍协:不会叫停(2)
发布时间:2014-05-07 10:25 【来源:北京晨报】
从哪儿收藏书信?
拍卖会、地摊、废品站
除了拍卖会外,地摊和废品回收渠道也是收藏爱好者常用的途径。收藏信札已有近20年历史,藏有美术、文史界信函1000多封。他最初收藏信札是从潘家园的地摊开始寻宝的。“十几年前,信札还不是很热门,有时买本旧书,里面就夹着一封有价值的书信。”说,他曾在潘家园淘到书法家郑诵先写给自己的恩师史树青的信,史树青先生看到这封写于“文革”末期的书札后很是激动,因为这封信是郑诵先老人让学生翟所钺送给史先生的,不知何故,翟所钺并没把信送到史先生的工作单位中国历史博物馆,而是阴差阳错地送到了国家文物局。这封信就沉睡了近30年,直到2000年初,国家文物局搬家,这封手札才从故纸堆里以“垃圾”的形式流入市场。
还有另一条独特的收藏途径——废品回收。他收藏信札的爱好很多人都知道,特别是一些回收废品的人员,经常给他提供信札。“可别小瞧了他们,上世纪90年代北京旧城改造,很多书信都被当作废品处理,从他们的手中经过。”说,很多险些变成废品的书信就这样被他收藏了,这些书信也不会按照封为单位计价,一般都是论斤卖。时间久了,熟识的废品回收人员也“懂行”了,看到名人的书信也会抬价,但只要是有价值的书信,并不在乎价钱。
在旧城改造中,很多机关都处理文件,书信因此流传到民间,看到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关于工作批示的回信。让记忆犹新的,是2009年年初意外得到了周汝昌、臧克家、汤一介等诸多名人写给季羡林先生的100多封信函。看到书信时也很震惊,为了防止信札流失,他从废品回收人员手里买下了书信,后来辗转还给了季羡林先生。
收藏书信回报几何?
价格逐年走高 增值迅猛
在的收藏中,早年间购得的吴祖光的书信花费100元,胡絜青的书信800元,价格还不算贵。当时收藏了一批文化戏曲界的信函,最有代表的是田汉的信札,当时就花了数千元,现在价值涨了10倍。“这些年书信的增值是非常迅猛的,除非手头研究实在需要,现在一般拍卖会上的信函都买不起了。”说,随着收藏信札的热度增高,潘家园地摊上有价值的信札越来越少,2000年以后,他基本就不再去潘家园淘宝了。
名人书信价值的增长从启功先生的一个小故事也可见一斑。说,“文革”期间,启功先生被迫写了很多的“检讨书”或者“揭发信”,这些材料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发现并流向潘家园。后来,有心的收藏者拿这些材料找到启功先生,启功先生看到那些荒唐文字苦笑不已。最终应收藏者的要求,启功先生书写了好几幅书法作品才算置换了回来。
许先生几年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拍卖会之后,也发现名人信札越来越贵了。想拿一个心仪的信札,已经越来越难。“的信札五六年前10万,而现在20多万,我很喜欢,但价格有点高。”但许先生认为,这个价格并不虚高,“市场没有不理智,信札是所有书法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门类了,自古以来收藏者对信札尺牍的喜爱程度也是最高的,明四家(沈周、文徵明、、仇英)尺牍已经几百万,元代赵孟頫信札几千万,更不用说几件市场上见到的宋代尺牍都过亿,所以像、、这样代表近现代的巨擘们的信札价格符合了本身的价值,有的甚至仍被低估,尚处在低位。”
名人书信价格普涨,受利益驱使,一些仿冒的书信开始出现。“2007年,我第一次看到现代的仿品,但是比较容易识别。”许先生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仿冒书信的水平越来越低,其中一个原因是现代人的书法水平无法和以前相比,“像样的书法家和抄手基本去世了,想伪造到高水平已很难。”许先生说,总体上看,伪造的书信被识破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
收藏书信做什么?
欣赏、升值、做学问
除了艺术观赏价值外,由于书信的隐私性,写信者写给至亲友人,有很多在当时不能公开说的内容,心境真实,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在收藏几十封、有关的书信后,研究二人关系的历史,写成了《与》一书。由于书信的珍贵,所收集的相关资料也最为齐全。说,书信收藏界有不少收藏者都在收藏小有所成之后,写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著作。
“收藏书信的最大意义不在于一个人的独自占有,而是把这些收藏品的内涵挖掘出来,虽然一封小小的信札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恢弘,但是它完全可以作为那段历史的注脚,为后人解读逝去的岁月提供一份最接近史实的说明。”说,大多数人把收藏的信札用来做研究了。
经营画廊的许先生也认为,收藏信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欣赏书札艺术,另一方面,信札是研究美学和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此外,许先生也考虑经济价值,“玩一段时间,除非是特别好或是有纪念意义的藏下,其他可能会流通出去。”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