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沈津谈古籍收藏:并非所有宋版书都珍贵(2)
发布时间:2014-05-07 10:25 【来源:深圳商报】
并非所有“宋版”都珍贵
从1996年上海朵云轩首次在艺术品拍卖会上推出“古籍善本”专场以来,各种类别的古籍善本普遍都有数倍乃至数十倍、数百倍的价格涨幅。沈津表示,古籍珍贵众所周知,但到底珍贵在哪儿,则是见仁见智。
在沈津看来,“稀缺”和“完整”是首要的,此外,古籍价值还有一个普遍的“三五原则”。沈津说:“就古籍的价值而言,最重要的在于其是否具备 ‘文物性’、‘艺术性’和‘学术性’。除了此‘三性’,还有5个层级的划分标准:明代及明代以前所出版的所有刻本、抄本;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 (不超过5部)的刻本、抄本;在印刷上能反映中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比如章太炎等。”
是否年代越久远的古籍价值越高?沈津说,古籍发源于唐,成书于宋,因而“宋版书”尤其珍贵。不仅刊印精美,装潢考究,宋人工书法,崇尚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风气所尚,也影响到版刻事业。更重要的是后代的兵祸战乱、水火天灾,给宋版书带来了厄运,流传下来的书籍凤毛麟角。早在明清时期,宋版书就是藏书家竞相搜求的对象。明末崇祯年间,著名的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在他的藏书楼门前悬挂征求启事:“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可见宋版书的珍罕。
尽管宋版书难得,但并非所有“宋版”都有价值。”沈津说:“‘品相完好’、‘稀缺’是评价古籍的两大关键,如果保存不好,只是残页,即使远至宋版,也不及品相完整的明版、清版书珍贵。而即使保存完好,同一版本数量众多,各大图书馆都有藏,失了稀缺性,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入门者可从清代民国印本入手
沈津介绍,通过部分书籍上的“书价印”参考,古籍在明清两朝已是“奢侈品”。他举例说:“以一个县令一个月的俸禄而言,其收入也不过能买三五部书而已。”
“古籍收藏要耐得住寂寞。”沈津认为,跟字画、瓷器等古玩不同,古籍善本既不能挂在墙上欣赏,也不能拿在手上把玩。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没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和古汉语功底,读通都不可能,更不用说读懂或者钻研它的版本。“当然也有人把它放在书橱里,当成摆设,作为附庸风雅的表现,但书终究是用来读的。”
沈津建议,就一般藏家而言,还是应该量力而行,买自己喜欢的、价位较低的,清代、民国印本可以作为入门者的尝试。
谈及时下愈来愈被重视的“古籍修复”,沈津认为,古籍修复保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遵循“整旧如旧”原则,尽可能保持书籍原有特点,保持原貌,使图书的资料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
关于“蠹鱼蚀书”的难题,沈津表示,古籍“娇贵”,应保养得宜,“与其被‘蠹鱼’破坏后难以修复,还不如提前做好防潮措施。比如在书架内放置樟脑丸,准备好防潮机等等。此外,光辐射会影响古籍纸张的耐久性,在保存古籍时还要防止直接照射,古籍受潮时也不能放在下晾晒,要在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
下一页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