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齐白石,是一种开始(2)
发布时间:2014-04-04 12:35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这批藏品原计划成立“纪念馆”,也为此开始收集作品,除了身后留下的作品、资料外,还有一部分来自捐赠。这一次展览中第一次露面的《十二属图》,即来自1959年市民关蔚山所捐赠给国家的73件作品中的13件。关蔚山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珍贵的作品?今天已无法追溯。只是在题字当中知道,关蔚山想请画十二生肖,但的原则是不画未见之物,故拒之,关蔚山就请南纸店每年向求画,用了四年的时间,终于集齐。
到了1960年前后,政治波动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筹办纪念馆的事就停滞了下来,藏品也就封存在库房中。幸运的是,虽经历“文革”,这批馆藏基本没有破坏,未被散落。上世纪90年代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北京画院秘藏精品集》,那是第一次把那批藏品局部面世。到了2010年北京画院举行“国际论坛”前夕,这批藏品第一次基本整理清楚,出版了10卷本的《北京画院藏全集》,出完全集之后再出局部,自称“三百石印富翁”,收录捐到北京画院的自刻常用印章三百方《三百石印朱迹》。
搭建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的平台
坐拥研究的巨大宝库,但中国20世纪艺术家长期不受国外学界重视的现状,则更引人思索。
在牛津大学艺术史家苏立文先生去世前的最后几年,吴洪亮和他有过不少交往。“他很喜欢北京画院这个地方,他在生前最后出版的中文版著作叫《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我们俩也聊过几次这个事情,他说1959年出版《20世纪中国艺术》的英文版时面临的问题是,西方的学者认为你做(中国现代艺术研究)这件事没什么意义。一个学者最糟糕的是选错了对象,你花了十年、二十年,结果发现这题目不值得研究。”
西方学者为什么认为20世纪中国艺术没意义呢?在吴洪亮看来,主要基于他们认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面临两大问题:第一是延续传统而没有创造。“他们批评得很重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一百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太缺乏新的东西传递给后面的人了,那么到底有没有新的东西呢?我们画问号。”第二个就是认为在学习西方,做抄袭做山寨。“如果你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的艺术体系都是在做山寨,那它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到北京街头问100个人是否知道毕加索,我相信有90个人知道。但到巴黎街头问是否知道,恐怕没有10个人知道。”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曾经做过这样的对比。“西方认为20世纪是西方的世纪,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胜利的世纪,其他国家的艺术只有地域性价值,只是一个被动的现代现象。”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