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港媒:黑龙江社会救助何以走在全国前列

发布时间:2015-09-01 16:56 【来源:紫荆网】


 
黑龙江社会救助(紫荆网资料图)
 
  紫荆网(记者 吕英杰)9月1日北京报道:近几年,面对经济快速腾飞的中国,有人发出了“等等自己的灵魂”的呐喊。此呼唤的背后反映的则是人们对精神信仰与民生保障的强烈关注。作为民生保障的最底线,社会救助由于关注的是最弱势的边缘群体,一直不为大众所熟悉。
 
  谁在黑夜为你点亮灯火,谁在雪夜为你送去棉衣……这就是社会救助。社会救助能否真的做到政府托底、百姓有底,让底层百姓真正享受到实惠,则是对政府施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可以说,雪中送炭,也是个技术活。
 
  黑龙江经济的快速下滑曾引发了人们的巨大关注。但人们不了解的是,社会救助投入并未因经济原因而减少,相反却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他们的救助没有土豪发钱那样简单,他们不能也无法做到。囿于资金技术等方面限制,他们采取了温润滋养、慢火煲汤的策略。近期,紫荆网对黑龙江进行了走访,为你揭开黑龙江救助鲜为人知的一面。
 
  ——财政难
 
  作为最北疆的边陲省份,黑龙江计划经济的基因过于强大,以往可以靠山吃山,吃煤炭、吃石油、吃森林,如今传统能源产业举步维艰,产业转型升级困难,今天的黑龙江几乎已经没有炫耀的资本。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的GDP总量在全国排名处于队尾,经济增速也是大幅下滑,财政收入更是捉襟见肘。
 
  经济在大幅下滑,但需要救助的人并没有减少,这也就意味着财政更加吃紧。黑龙江省民政厅分管领导向紫荆网介绍,黑龙江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受国企改制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产业工人年龄过大、失去生存技能的比较多。这些人当年为黑龙江的经济建设流过汗,是坚决不能忘记的。这是城市低保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资源型城市,问题愈加突出。如伊春需低保救助的城市人口比例高达13.48%,鹤岗达到12.88%。同时,黑龙江又是农业大省,传统城乡二元差距较大,农村人口贫困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农业结构比重大的地区,需要低保救助的人口也非常多。如单单一个绥化地区,农村低保人数就占全省农村低保人数的32.1%。
 
  据紫荆网了解,截止2014年底,黑龙江省城市享受救助的低保人口为127.3万,农村享受低保救助的人口为117.3万。同时,无儿无女、无收入、无劳动能力的农村五保户还有13.6万,另外全省还有约122万的城乡低收入人口。所有享受社会救助的总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如此比例之大,让黑龙江的包袱相当沉重。
 
  但财政再吃紧,也不能让低保户吃紧。万幸的是,财政拨款并没有减少,近两年黑龙江省的政府工作报告都郑重承诺“无论财政怎样困难,保障民生的钱也要留足,决不能把经济下行的压力传导给困难群众”。2014年,黑龙江省级财政对社会救助拨款31.3亿元,相比上一年还是有小幅增长。2015年1月,该省出台《黑龙江省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细则再次强调了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原则,其中最大亮点则是提出了“9+1”的社会救助体系。所谓9,即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取暖救助。也就意味着,政府救助的覆盖面大幅增加,期望将民众的生活各方面困难全部囊括进来。最后一个1,则是社会力量,就是希望通过创新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动员所有社会力量参与,当然这也是缓解财政吃紧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法。
 
  黑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局负责人向紫荆网透露,目前黑龙江慈善事业不发达,社会力量对救助的参与程度偏低,尤其是相关社会组织发展严重滞后,与发达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相比,差距明显。目前,基本还是靠财政拨款给予保障。另一方面,对救助的范围又在大幅增加,如医疗救助已取消病种限制并优先纳入了5大病种,即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重度精神病。其中,牡丹江地区对白血病的救助额度,最高达到了20万元。
 
  都说开源节流,但在黑龙江救助这里正好相反。在本省经济增长缓慢的宏观背景下,在财政资金非常吃紧的情况下,黑龙江的低保救助标准在全国仍维持了中上的水平。截至目前,该省再次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47元提高到500元、将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2764元提高到3500元,分别在全国排第8位和第9位,实现了城乡低保救助标准的9连增。
 
  或许这个成绩还算不错,但很少人有人知道,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则是“你永远不懂我伤悲”的复杂核查、沟通工作。
 
  ——核查苦
 
  在很多人眼里,社会救助既简单又受人欢迎。给别人发钱、发物,到哪里都是一片笑脸相迎。其实不然,实行低保救助首先要确定被救助人是否符合救助资格,准确核查别人的财产收入就是一个难题。不仅涉及面广,手续繁琐,还不受被核查人的欢迎,甚至会遭到各种不配合。
 
  通常核查被救助人的家庭财产,涉及工资、房产、汽车、土地、商铺、保险等多个领域。核查人员就要跑遍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到乡镇街道、村里、家里进行调查,甚至还要对被救助人的邻居、朋友进行走访。如被救助人在外地或儿女在外地,还要到外地去调查。准确核查既是对国家的负责,也是对百姓负责,更是对其他真正需要低保救助的困难群众负责。因为,其他地方多了一份不必要的支出,可能另外的地方就会少一份保障。
 
  百密总有一疏。核查人员往往要对被救助人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核查,甚至要进行公示,让民间进行监督,但还有一些财产仍无法查出。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信支付、支付宝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移动支付工具。在这些账户里,可能就有很多财产,但根本无法核查。被救助人若是老人,虽然自己不会用电脑、手机,但他们的子孙、亲戚可能会暗地操作,并向核查人员刻意隐瞒。
 
  核查是一个长期的措施,在初次核查后,还会根据被救助人的情况,定期进行核查,这便是动态管理。核查的意义不完全在于财产评估,而是对被救助人的全方位的救助管理。如三无人员,实行每年核查一次。对城市低保人员,每月核查一次,农村低保人员,则每季度核查一次。通过核查,可以及时发现被救助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状况。若是患有重疾或去世,就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与其说是核查,倒不如说是常规巡视更为准确。
 
  核查与巡视需要大量的社会成本,但又是不得不为之。即使如此,仍无法满足社会救助的需求。如某农村低保户发生火灾,119、120可及时赶到,但民政就无法第一时间入户进行核查。有低保户遭遇车祸,在肇事车辆逃逸的情况下,社会救助就要根据交通部门的追逃情况进行核查。
 
  如果被救助人能够积极配合民政工作人员,那就是工作人员的幸事。但往往会有诸多的误解。你永远不懂我伤悲,这不是歌词,而是双方沟通的真实写照。例如,有人提出质疑,某人比我还富裕,为什么评他为低保户。此时,工作人员就要进行详细合理的解释。稍有言语不合,可能就会发生暴力冲突。很多基层工作人员被打骂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目前,社会救助已经扩大到六类人,除传统救助人群外,还有吸毒人群、艾滋病人群、刑满释放人群、精神病人群、传染病人群。与以上这五类人群打交道,让工作人员精神压力较大,因为面对这些人群,必须要做好人身安全的防护。据王广焱介绍,有艾滋病人拿着针筒来威胁,还有人拿着菜刀来恐吓。有的女精神病人,见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脱掉全身衣服,裸体坐在办公室里赖着不走。对这部分群体,既不能歧视,也不能怠慢,反而更要有耐心、爱心、包容心。话虽如此,但做起来真心不容易。很多基层人员被无理纠缠与恶意求助搞得筋疲力尽,“我们这些救助别人的,也快成救助对象了。”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自嘲道。
 
  为了避免纠纷,能够快捷进行核查,哈尔滨市率先建立了数据库,一键可查。紫荆网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工程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看到,工作人员只要将被救助人的名字输入电脑,在资料库里便可查到与此人相关的财产收入。但其他地市尚没有这样的数据库,整个黑龙江若想建成全省统一的数据库,仍需时日。
 
  ——安置累
 
  社会救助不只是针对低保户,还包括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等各种弱势群体。其中有一种“痴呆傻、盲聋哑”,则是最为弱势的残疾人,对这部分人的救助安置能力和水平要求非常高,最能考验政府的社会救助安置能力。作为全国最早的省级救助安置中心,黑龙江省社会救助安置中心(以下简称:安置中心)就是这部分人的“保姆”。
 
  说是保姆,一点不夸张。保姆意味着全面护理,吃喝拉撒睡,日常生活的一切,都要无微不至、一丝不苟。照顾普通人尚且辛苦,何况是一群谁也不想要的、最难照顾的群体。这部分人对社会已经没有任何贡献,属于社会资源的完全消耗者。但在安置中心负责人孟祥林看来,一个社会必须有大仁与大爱,尤其是事关人的生存尊严问题,更是不能马虎。“按一句流行的词语来说,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他笑着说道。
 
  该负责人向紫荆网介绍,安置中心现有寄养人员242名,最大的79岁、最小的4岁,男女比例在8:2,全部来自黑龙江省各地救助站,各地救助站将当地无法救助的对象直接送到安置中心。也就是说,安置中心是社会救助的最后一站,也是最难的一站。
 
  很多人对救助安置的传统印象中,似乎有一种“难民味”挥之不去,即环境脏乱差,异味熏人。但在安置中心这里,仿佛变了一个世界。大楼内宽敞明亮,楼道干净整洁,每个房间被褥叠放整齐划一。仔细观察,床单都像新的一样。无论是房间还是楼道,丝毫没有异味。你很难想象,住在这里的都是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毫无疑问,科学的管理和护工的辛勤护理功不可没。
 
  可以想象,管理一群“痴呆傻、盲聋哑”难度有多大。这个群体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交流,护工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爱心。例如,呆傻的寄养人员,无论你怎么与他们怎么讲,他们都无法理解。护工必须亲自做动作示范,拉着寄养人员的手一遍一遍地教。即使如此,突然一泡大便,满屋污渍、满楼臭味,就会让护理的成果前功尽弃,整个楼道里都会有异味,按规定,必须在20分钟左右清理干净并消除异味。
 
  经过护理人员长期的辛苦摸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一套科学的护理制度。寄养人员每天的吃饭、排便、洗澡、睡觉都要实行24小时巡视监管。不能自主喝水的要集中喝水,不能自主排便的要按时如厕。晚上按时叫醒小便,防止大面积尿床。针对个体的特殊情况,每个护理员都要心中有数。如女寄养人员的生理期,护理员必须了如指掌。总之,寄养人员的作息都是实行定时管理,定时运动、定时吃饭。每个人的饭量大小,也是护工必须掌握的,多了会吃撑,少了会挨饿。有意思的是,在集体吃饭时,如果有火腿肠,必须藏在米饭下面,否则就会被别人抢走。这些护理细节普通人根本想不到。
 
  护理“痴呆傻、盲聋哑”的辛苦直接引出了一系列问题。如针对这部分群体的护理培训在全国基本都是个空白,安置中心的护工只能边干边学。再者,引进人才困难,管理人才青黄不接。事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例如能否借鉴内地干部援藏、援疆的经验,出台一些特殊的激励政策,以鼓励人才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大学生下基层也好,城市医务工作者挂职锻炼也罢,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或许如此,才可打破遏制救助事业发展的人才短缺的瓶颈。
 
  结语:社会救助不仅是一种民生保障,更是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人权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白天也要懂夜的黑,看似简单,实则是对内地民生保障制度、对社会救助能力的重大检验。黑龙江经验得以垂范全国,体现的正是“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内地经济发展仍在大干快上,而黑龙江在发展的同时正在有意识地放稳脚步,等待着自己的灵魂,确属难能可贵。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北京“暂住证”将升级为

在京居住6个月以上的且符合在京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

北京养老金上涨6.5% 9月底

昨日,记者从北京市人社局获悉,该局局长徐熙在12345热线接听群众电话时表示...

北京7区定“疏功能减人口

故宫周边重点疏解、簋街将疏功能控人口、动批众合市场年底完成疏解、锦绣大...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