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执教"的乡村教育需要制度良心
发布时间:2014-03-31 14:57 【来源:青岛日报】
胡国兴任教于四川德阳市中江柏林中心小学金柏村小,已在这教了整整40年书。和他一起坚守的还有5名老师。但都和胡国兴一样,他们也快退休了。“年轻老师不愿来,我们走后,不晓得谁来教这100多个娃娃?”这所百年乡村小学后继无人,让胡国兴有点发愁。(3月27日《华西都市报》)
当城市的孩子身不由己地裹挟在教育流水线的时候,乡村的孩子却面临着“无人执教”的无奈与艰辛。不论是广西河池市一所初中因为缺老师两个多月停上语文等课程,还是江西瑞昌市3名女教师辗转“走教”,抑或江苏盐城市一名农村教师为了不耽误课程“边输液边上课”,都生动地说明了乡村在教育资源分配体系中的边缘化处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师资薄弱、教学条件艰苦、职业认同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正是由于乡村教师在身份、待遇和社会评价体系上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激励,“当教师不如当小工”才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当乡村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必然选择“用脚投票”,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乡村教师流失现象,也造成了年轻教师 “下不来,留不住”的困境。这样的“青黄不接”,不仅造成了乡村教师年龄老化、结构单一,也会影响到乡村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基点,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教育应该是改变命运最直接也最有力的途径。然而,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上的失衡,难免会对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产生消极影响。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农村孩子暂时处于社会底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改变命运功能的弱化,侵蚀着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向上的希望。只有对乡村教育进行“制度补血”,农村孩子的人生才可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改善乡村教育的生存土壤,提高乡村教师的薪酬待遇和社会认同,鼓励并保障城市富余的人才资源向乡村教育流动,实现乡村教师从“单向输送”向“双向流动”的转变,百年乡村小学才会避免“无人执教”的尴尬与悲怆。
北京教委:城四区增43对直
继去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九年一贯制、对口直升等均衡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的方式后...
北京市三好生、优秀学生
3月26日,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2015年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北京教育考...
海外游学名不副实 多数沦
海外游学广告铺天盖地。(资料图片)来源:法制日报“儿子跟我说,班上同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