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名人如何报恩? 于右任不忘恩公 张治中盛宴感谢

2016-03-22 16:17 出处:

>  近来,在三月这个学雷锋月里,媒体上报道了两则同款新闻,格外引人注目:一个是说安徽池州小伙王光信,不忘搭救自己还管吃管住给路费的恩人,17年后他学成当了厨师,费尽周折找到恩人,做了一桌子好菜来报恩;另一个是说已经定居在陕西20多年的浙江人蒋爱芬,苦苦寻找老家的恩人34年,只为归还当年救急的50元钱,实现自己谢恩的愿望。读后令人倍感温暖和鼓舞,还是好人多呀!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人们在呼唤生活中出现更多雷锋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弘扬知恩图报的美德。那么在民国时,名人们都是如何报恩的呢?

  A邓宝珊二十年后报恩

  邓宝珊(1894-1968)甘肃天水人,他是民国纵横西北几十年的智囊人物,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是国民党陆军上将,当过国民政府的甘肃省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也当过共产党的甘肃省政府主席,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人物。

  据《陇史拾遗》载:邓宝珊早期投身护法运动时,曾被一位蒙古族老人搭救过。1917年初冬的傍晚,在内蒙伊克昭盟南部毛乌素大沙漠北沿的伊金霍洛附近,一个50岁左右的蒙古族牧人,看到沙坡下睡着一个面色黑红、浓眉阔面的青年。他便把青年唤醒。这位青年连忙站起来欠身说道:“我是由包头赶往榆林的,走了一天多,水壶也喝空了,饥渴困倦,就躺下休息,不料睡到这个时候,多谢您把我叫醒。”由于语言不通,牧人听不懂他的汉话,便扬手指了指太阳,然后把手掌往下一按,又指着前面的大沙漠,往地上划了好几个圈。意思是太阳快落地了,前边的沙漠你走不过去了,夜间过沙漠的生人,往往迷路“转脖子”(即绕着一个沙丘转圈子,走不出去)。

  青年也理解不了牧人的意思,不知道如何回答。牧人便邀请他进了自己的蒙古毡包,牧人的妻子端来炒米、酥油和老丹(一种奶制品),青年觉得从来没吃过这样香的饭。饱餐之后,就安睡了。第二天早晨起来,牧人又拿出一双哈登(短筒毡靴),往干粮袋里装满炒米,水壶中也装满了开水,向南边沙漠一指说:“阿毛三雅步。”意思是你好走。青年带着感激之情,迈步向南走去。

  这个青年就是邓宝珊。这年7月,孙中山号召护法,陕西革命人士酝酿“反段(段祺瑞)倒陈(陈树藩)”。陕西靖国军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密召避难在河北大名的邓宝珊来陕。为了确保安全,叫他乘京绥线火车到包头,再经伊盟、陕北井岳秀(1917年黎元洪任命的陕北镇守使)的防区到三原,共商大计。邓宝珊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川资用尽,困乏已极,才有这个奇遇。

  20年后的1938年初夏,邓宝珊去伊金霍洛迁移成吉思汗灵榇到甘肃兴隆山时,他凭着记忆,奔走了很多沙丘,最后终于找到了这位年已七旬的老牧人,酬以法币千元,还有毛毯及糖茶烟酒等蒙古族牧人喜爱的食品。

  B

  王同春甘愿奉养恩官

  王同春(1852-1925),俗名瞎进财,字浚川,河北邢台人,他是我国近代黄河后套的主要开发者之一,他有过一个全身心报答勇救他的厅官的经历。

  据《朔漠前尘》载:王同春以其毕生精力从事绥远河套水利农垦的开发,在水利上做出明显业绩,社会上的声望很大,人们誉之为“开渠大王”,甚至把他当作“河神”加以敬奉。

  随着拓荒垦殖范围的扩大,清末民初,王同春的财富积累很多,实力雄厚,有“河套王”之称。在开渠过程中,各个大地主之间,经常明争暗斗,称雄争霸。他们各自豢养家丁、食客,其中有善于运筹帷幄的谋士,有武艺高强的打手。他们之间为了各自利益,屡屡发生械斗,互有杀伤。其中有个叫陈四的河南人,早在王同春之前就来到河套搞开发,成就非凡,也是雄踞一方。两雄相遇,再加上都争强斗胜,他们之间角逐频繁。有一次,双方械斗后,各自死伤无算,陈四把王同春告上了萨拉齐厅,执法部门把王同春逮捕入狱。案子交到了萨厅长官抚民同知文钧那里,在断案时文钧认为,械斗乃是双方互斗,都应负有一定责任,而且河套械斗之事,屡见不鲜,只论罪于王同春一方,未免不公,为了主持公道,便把他释放了。而陈四方面并不善罢甘休,屡屡上诉,文钧竟因此事被革去厅官职务。

  这个文钧年老无子,后到绥远城只身闲居,也无人与之往来,晚景十分凄凉。一天,忽然来了十几个人,二话不说便将他劫持般地架走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王同春为了报恩,派这些人来接他。到了王家,王同春双膝跪倒,一再叩拜,说道:“多谢大人明鉴判我无罪之恩,您是我的再生父母,您没有儿子,我就是您的儿子。”从此,王同春对文钧孝敬有加,奉养终身。

  C

  于右任念念不忘恩公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他是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元老,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他同样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在《陇原鸿迹》一书中记载:1940年,于右任正在南京监察院长任上,他在接见一批甘肃民勤籍国立中央大学的大学生时,感慨地说:“甘肃是我的舅家,民勤有我的救命恩人。”他沉思片刻,接着说,“我的父亲是陕西三原人,青年时因家境困难,无以为生,遂逃到甘肃静宁为人佣工。及壮,结了婚。我的母亲是静宁穷苦人家的女子。当我5岁时,父亲也老了,把家里的东西卖了,买了一头驴,准备返回三原。时值冬天,母亲骑上驴,抱着我,父亲跟着驴步行。当路过六盘山时,遇到了强盗。强盗不由分说,就把我父母捆了起来,连同我都被投到了山沟里,驴子和衣物也都被抢走了。过了不久,忽然听到骆驼铃的声音。我们就大喊‘救人!救人!’拉骆驼的人走到近前给我父母松了绑。经过一番交谈,得知他们是镇番人,去三原驮棉花、茶叶,恰好和我们同路。他们让我的母亲抱着我骑在骆驼上,给我父亲披了一件短皮袄跟着他们走。走了几天,到了三原。我们原有两间旧房子还在,他们帮我们把房子收拾好,给了我们不少的烧柴和食物。这样我们才安了家。小时候,我父母经常告诫我不要忘了恩人。”

  于先生说到这里,沉思了一会,又说:“我出身很贫寒的。当我生活富裕起来的时候,我没有忘记舅家,更没有忘记救了我们的恩人。你们是民勤人,民勤就是过去的镇番。那里风沙大,人民勤劳。你们有机会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事,一定要认真学习。现在是抗日战争时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于右任念念不忘救命恩人,再加上他那和蔼的仪容、由衷的勉励,感染了这些大学生,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

  D

  张治中盛宴酬谢恩人

  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巢县人。民国著名爱国将领。解放战争后,被称为“和平将军”的他,为中国的和平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也有一个知恩图报的故事。

  据《陪都星云》载:1917年,四川达县人范众渠在县立中学毕业后,报考万县邮政局邮务生,因成绩优异,被破格擢用为宣汉县邮政局局长。1921年3月的一个晚上,爆发了“宣汉兵变”,城中突然枪声四起。深夜,一名军人慌乱中跑进邮政局。范众渠观其人英俊朴实,就心存救护念头,令他乔装打扮,着邮差制服,背负邮包混入邮递员行列。这个“特殊邮差”就这样得以混出了城门,脱险而去。

  岁月云逝,抗战军兴,国民政府内迁重庆。一天,第十八军军长范绍增,在家里宴请一批国民党政府要员。当时,已在范绍增手下任军需处主任的范众渠,受命主持招待工作。座中有位客人不时审视打量范众渠,欲言又止。待酒酣宴罢时,这位客人开口问道:“先生在宣汉住过吗?”范答道:“住过。”又问:“所任何职?”答曰:“宣汉邮政局长。”那人听到此,一跃而起,上前拥抱,感激涕零地说:“你就是范局长,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呀!”范众渠这才想起了那次的事情,两人抵掌促膝回忆往事。原来这位客人就是当年参加“宣汉兵变”,事败后在范众渠庇护下化装潜逃的那位“特殊邮差”、而今赫赫有名的张治中。

  半个月之后,张治中将军特备筵席,宴请范众渠以酬恩。宴会仍请前次范绍增所邀的全部贵宾,包括顾祝同、宋子文、孔祥熙、张群、何应钦、白崇禧等要员。宴罢,张将军向范众渠礼赠一帧镌刻谢恩铭文的铜版,铭文撰写了张将军蒙难经过和对范的感激之忱。铜版以朱红底子衬托金黄字体,柜以楠木,饰以丝绒,盛于精致玻璃盒中。

姚以价 姚以价

  e

  姚以价脱险立即谢恩

  姚以价(1881-1947),字维藩,号龙门,山西河津人。民国早期著名将领,官至南京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上将参议。他也有过一次逃难经历,脱身后立即回报恩人。

  据《汾晋遗珠》载:姚以价1902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保送日本留学,为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生。1909年毕业回国,参加陆军部举办的会试,考列上等,赏陆军步兵科举人,授协军校军衔,1910年任新军管带。1911年10月29日,军内同盟会员起义,公推他为起义军总司令。姚以价率军攻入城内,打死巡抚陆钟琦。12月,清军攻占娘子关,姚以价赴天津,辗转到赣,在李烈钧部任参谋长。后到云南,助蔡锷讨袁。1924年直奉战争及1930年中原大战时,姚以价在韩复榘、石友三部从事反阎活动。

  那时,阎、冯倒蒋事起,石友三拥兵数万,盘踞黄河北岸,态度不明,姚以价单人独马,去劝说石友三与韩复榘合作反阎,进兵山西,消灭阎锡山,以占据华北,与冯玉祥合力抗蒋,孰料石友三卖友求荣,居心叵测,把姚以价镣禁,专车解往北平,交给阎锡山。姚以价自忖与阎锡山势不两立,宁死不愿意见阎。深夜,车过漳河桥时,他奋力跳下车,意欲投河自尽。但是跳下车时,车已过了桥,姚昏厥倒地,镣索也摔断。后来,姚以价苏醒,辨别方向后,朝着星斗直往东北方向奔跑,行至一个小村庄,群犬狂吠,姚以价折树枝击退群犬。

  姚以价见村边有一人家,柴扉半掩,推门进屋,惊醒了一个老太太。老太太高呼“有贼”,他说“非也”,让老太太燃灯照明。老太太见他满脸血迹,吓得合掌连呼“天神”“关老爷”。姚以价佯称被土匪绑票脱逃,老太太见他可怜,煮粥相待,并为他找来黑布夹衣换上。黎明,老太太谎称有远亲来了,跑到距村二三里的街镇雇了顶轿车,为他送行。当晚,姚以价宿在车夫家里,车夫老婆对其丈夫暗中嘱托:“客人镶金牙,相貌魁梧,必系大官,无须索要脚价,自有好处。”一家人对姚以价款待甚殷。第二天,行至中途,姚以价问车夫:“萍水相逢,尔对他乡之客,为甚如此之好?”车夫即如实相告。

  晓行夜宿,三四天后,他们抵达山东省管辖的齐河县,遇到韩复榘的驻军,姚以价总算脱险了。姚以价当即借来大洋一百元,一半给了车夫,另一半让车夫务必亲自送给老太太,权当韩信报漂母之恩。而后,对车夫酒饭款待后,依依不舍分了手。

  姚以价到济南后,托韩复榘分别给阎锡山和石友三发电报:“姚将军已安抵济南矣,枉费心机,至为感谢。”对石友三出卖朋友的丑行予以无情地抨击,更是对恩人救命之恩的刻骨铭记。

  刘永加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