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为何会“审丑”式传播?“臭红”也能线下
2016-01-27 16:08 出处:
无图说
调查说明
近日,一段名为《北京男子地铁与人互骂》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因其中“北京人”夹带着类似“你是不是来卖早点”,“是不是卖早点的?别来北京!”的语句,引发公众热议。这一视频刚一出现,就有很多人认为是炒作,调查坐实了这一分析。多家媒体经采访证实,该视频是由人策划“摆拍”并上传网络。
那么,这种炒作能达到目的吗?早先,一段“地铁凤爪女”的视频同样风靡网络。就在舆论正气凛然时,有消息称,当事人出现在了某公司年会上,而且因为这起事件身价大涨。“地铁凤爪女”是不是精心策划不得而知,但当事人因为出丑而出名,因为出名而得利,这样的价值变现链条,挑战了公序良俗,无形中抵消了舆论正义。相对于“地铁炒作”的出现,一些人通过炒作得利,显然更值得我们关心。
那么,为何类似的视频会得到广泛传播?这样的炒作为什么频繁发生?为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QQ Survey 中国在线,进行“如何看待网络‘审丑’式传播”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其他城市各获取300份有效样本,共1200份;样本还对性别、年龄等进行合理配置。调查访问前,对是否了解本次事件进行了甄别。
低俗炒作屡见不鲜
提要:半数受访者感叹炒作太多
9成受访者不满低俗流行
以搞怪、另类的方式上传网络,继而得到广泛传播的案例层出不穷,形式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出新。早期以文字为主,以后发展为文字和图片,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即时视频成为可能。
受访者张先生回顾:“从芙蓉姐姐到罗玉凤,从‘小胖’到‘后舍’。这回是从‘试衣间’到‘地铁互骂’。难以想象的是,网络炒作传播的内容从搞怪、另类、低俗到触及人们的道德、法规底线。不是一般的丑陋,而是非常的丑陋了。所谓从‘无聊’发展到‘无趣’,再到‘无底线’。”
调查显示,有53.3%的受访者表示,现在网上这类低俗的视频实在太多了。30岁以下的年轻人感受更强烈,这个年龄段的受访者上网的时间相对较长,选择此项的受访者达到6成; 认为一般的受访者为40.9%; 认为不多的受访者为5.8%。
那么,看到这样的视频,受访者的感受如何呢?有49.2%的受访者感觉厌恶,30岁以下的受访者选择此项的达53.3%;24.3%的受访者表示,看多了,感觉烦;14.4%的受访者感觉,想骂人“这是吃饱了撑的啊!”;表示无所谓的受访者有6.4%,其中,广州的受访者选择此项的为8.7%,位居各地最高;有4.7%的受访者表示喜欢看,好玩。(见表1)
受访者朱小姐说:“微信上出现这样的视频,总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打开看了,感觉像吃了个苍蝇,被恶心了一回,还要付流量费。很讨厌!”
广泛传播略显无奈
提要:美丑界限越来越模糊
边骂边读怕的是落伍
无聊、无趣、无底线的网络视频,让受访者感到恶心。同时,较广泛的传播,传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信息?
有55.8%的受访者表示,低俗、无底线视频有这样的市场,说明社会道德水平的低下;45.9%的受访者表示,这说明大众对“美”和“丑”的界限模糊,选择此项的为上海的受访者最多,达到51.7%;有39.8%的受访者认为,发触及底线的视频者就是喜欢“搞事情”;余下的依次为,“混混”也可以逆袭成为名人;是非界限模糊;有1.2%的受访者认为,看不出特别的意思。(见表2)
调查中,有不少受访者也表达了自己的矛盾心态:“应该这么说,这些视频,大多是无聊,搞搞怪,出出丑,聊博大众一笑。虽无益,对社会也没有大害。如果在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一下,也是放松。但是,现在常常看到的是有以假、恶、丑为荣,甚至包含有宣传地域歧视,鼓动人群对抗等内容,实在太过分了。说句老实话,有时候挺矛盾的,尽管知道这些视频如同垃圾,我们还看,为啥,就怕别人都知道网上什么火,而自己不知道,显得‘土’。所以,一边骂:‘这是吃饱了撑的’,一边还‘颠颠’地看,有的甚至还转。”
参与者并非极个别
提要:“臭红”也能线下变现
平淡生活需要“刺激”
对于一种社会现象,调查不能只有一个方面的声音。对于“地铁对骂”、“啃鸡爪女”的视频成为网络热点,或者说,有些人愿意成为其中的“扮演者”,他们的心态是如何呢?
调查显示,在回答“如果有人让你参与这样的视频拍摄,你会参与吗?”这个问题时,91.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参与;8.1%的受访者表示,会参与其中。
在对于愿意参与这样的视频表演的受访者的调查显示:位列第一的是认为现在“生活平淡,刺激一下”;其次的回答更为直接,此类表演“不需要理由”;值得注意的是,位列第三的为“好多人就这样成为公众人物,而且受益,我也可以试试”。其他的有“好玩”、“这是一种喜剧表演”、“只要红,就有好处”。(见表3)
“你能‘红’吗?能‘红’就不用问怎么会‘红’。‘红’就有价值。”互联网的炒作捧起来的“红人”,一开始就具有另类的特征。“地铁凤爪女”虽然遭遇网上讨伐,但据网民透露,其身价不降反升。有受访者归纳“脸皮够厚”,“不惧猥琐”,“装疯卖傻”,“舍我其谁”,“博人一笑”是做这样的事情需要的基本素质。
受访者包先生认为:“其实,有一些视频的拍摄者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也并无太多的其他意图。但是,也有部分参与者,直接是奔着‘博出位’而去。也许,是这样的人,才是无底线的。给予他们鼓励的是‘先例’,网上出乖露丑、撞击底线以后,直接的就是点击阅读量的上升,在收获骂声一片的同时,线下却有所收获。这无疑是对跃跃欲试者的最好的‘鼓励’。”
如何对待这样的炒作
提要:主流媒体理应积极作为
网络秩序不应随意扰乱
对于无底线的吸引眼球现象,对于目前的“审丑”、“臭红”效应,对于违法违规内容制作传播,受访者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调查显示:53.9%的受访者表示,对于制作传播违法内容的视频,应该以扰乱公共秩序的名义进行处罚;51.8%的受访者认为,主流媒体、社交媒体不应跟进炒作;近5成的受访者认为,网站应该直接删除这类违法违规的视频;还有3成的受访者表示,在网上对其批评声讨。也有受访者表示,应该“人肉”涉及的相关人员。有16.6%受访者认为,无所谓,相信大众的辨别力;有7.6%的受访者表示,只是玩玩,不用大惊小怪。(见表4)
媒体人夏先生表示:“其实,这类炒作说到底是一个制造‘话题’,制造‘焦点’的过程。在微信或网站发布后,成为‘热点’。对于特别‘出格’的,主流媒体自然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展开评论。尽管媒体的介入,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会对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促使点击量的上升,使得‘热点’更热。如果媒体置之不理,是媒体自我边缘化。我个人觉得,媒体应该更主动自觉地承担净化网络的责任。”
受访者沈先生表示:“感觉还是要分类处理。那些低级、庸俗、搞怪、无厘头、卖萌什么的,确实有些人认为好玩,制作、传播虽无益,却未必违法。但是,对于宣扬地域歧视,肆意攻击他人,或者其他违法违规的,不仅是民众在网上可以批评,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理直气壮地介入,及时进行处理。而对于那些因‘臭’而红的现象,则应该不断披露捧场的机构、单位,将其追‘臭’逐‘臭’的行为曝光。分别对待,分类处理,公开透明,合法介入,才能逐步建立合乎法规的网络秩序。”
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
第133期
策划撰稿:王玲英 顾伯贤 束顺斌 王长伟 赵雪平
制表绘图:吕 欢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