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袁世凯之孙:出身曾写"北洋军阀" 因此5次高考落

2016-01-06 12:14 出处:

align="center">

  袁家诚(左二)全家合影

  父亲袁克坚

  母亲陆毓秀

  袁家诚六七岁时和姐姐袁家文合影

  在袁世凯之孙袁家诚的家里,有一张留存约一个世纪的袁世凯的照片,这张照片是袁世凯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时的留影。袁家诚说,曾经,袁家每一房后人家中都有这张照片,从他记事起照片就挂在家中的墙上。“文革”时,居住在天津的其他袁氏后人都将这张照片毁掉了,但袁家诚没这么做,他说,正是因为对家族的感情,让他历经艰辛将这张照片保留了下来,而他自己的人生,也如这张照片一样,早年历经沉浮,如今归于平静。

  1938年,袁家诚出生于天津法租界大营门项城袁寓,他回忆,“那是一座巨大的宅院,院子就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一幢楼分成四个部分,我们每一家都能住十几间房子。”

  今年78岁的袁家诚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享受着退休生活。平日,他喜欢打球、游泳、唱京剧……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位和蔼的普通大爷。他很少对外主动提及自己是袁世凯之孙的身份,“低调做人一辈子”——这是袁家诚对自己人生的总结。

  1938年,袁家诚出生于天津法租界大营门项城袁寓,当时,这座深宅大院中居住着袁世凯与第二位夫人如夫人的四个儿子和他们的子女。袁世凯总督朝鲜时,一度打败日军进攻,朝鲜国王很感谢他,朝鲜的宰相和他结为“金兰之交”。当时,朝鲜许配给袁世凯三位朝鲜夫人,其中就包括这位宰相的女儿——被称为如夫人的吴氏,她正是袁家诚的祖母。

  袁家诚从未见过自己的祖父母,只是听家人说,祖母性格温和厚道,由于自幼生活优渥,她不善理财,花钱比较大手大脚,“长辈们说,民国时,天津遇到自然灾害,她还蒸过很多袁家大馒头赈济灾民。其实我们这一支家族成员的性格都很像她。”袁家诚说。

  如今位于建设路的项城袁寓已不存在,但从袁家诚的回忆中,我们依旧能感受到昔日这座建筑的豪华与气派:“那是一座巨大的宅院,院子就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一幢楼分成四个部分,我们每一家都能住十几间房子;院子里有很多低矮的平房,是佣人们的住所。”袁家诚的父亲是袁世凯第十子袁克坚。作为北洋政府的领军人物,袁世凯在政治上推行“洋务”“维新”,在家也推崇西学中用,他的十七个儿子中很多人有过留学经历,袁克坚就是其中之一。

  袁克坚曾留学美国哈佛,主修政治经济专业,祖母去世那年,他和留学英国的弟弟袁克度回国奔丧,之后就留在了国内,“我叔叔学化学,自己配出的香水可以和法国香水媲美,大家叫他汤姆·袁,那是他的英文名字。”

  对于袁家诚这一辈人来说,曾经的富裕生活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荣耀,反倒是历史课上“窃国大盗袁世凯”的说法纠缠了他们的整个学生生涯。

  虽然英语很好,又具备专业功底,但袁克坚一生几乎没有出去工作过。对于这件事,袁家诚很多年后才理解了父亲的想法:“工作就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会讲起自己对上一辈人的认识,这是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出身不能选择,但人生道路可以选择,于是袁克坚宁愿选择在家当寓公,将自己隔绝在世事纷扰之外。袁家诚记忆中的父亲“喜爱下厨,到天津各大饭馆吃饭,最爱到后厨去看看,还和大师傅结为好友。在家里,他就像个‘孩子王’,做好饭就招呼我们和堂哥、堂姐来吃。”

  民国时期袁家生活富裕,靠吃祖产过活,在项城袁寓,袁家诚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他记得,那时出生于天津游泳世家的穆成宽曾到家里来教堂哥们练摔跤,后来,租界里驻扎了很多美国兵,堂姐妹出门都让穆成宽当“保镖”,确保人身安全。“小时候,家里人出入都乘轿车,但那时最让我感到新鲜的是租界里的马车。有时我和堂兄偷偷爬到马车后面,车夫看见车后有小孩捣乱,便将马鞭向后一甩,把我们吓跑。那时到了中秋节,家中院子里会放一张八仙桌,上面摆着月饼、石榴、苹果,我们这些小孩就藏在桌布下面看亲朋好友中的女性成员来拜月,她们走了之后,我们就偷桌上的月饼吃。”

  如今,那些锦衣玉食的时光在他的记忆里已经变得模糊,而对于袁家诚这一辈人来说,曾经的富裕生活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荣耀,反倒是历史课上“窃国大盗袁世凯”的说法纠缠了他们的整个学生生涯。袁家诚表示,新中国成立后,在学校上历史课时,一提到袁世凯,同学们都扭头看他,让他感到很委屈,有时上完历史课还会暗自流泪。“那时我立志要像袁家骝那样,当袁家的第二个博士,将来报效国家,也为家族争气。”袁家诚说,这件事成为他“好好学习”的人生动力。上学期间,袁家诚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品学兼优,可造之材”是老师给他最多的评价。

  如今,除了享受退休时光,袁家诚还会抽出一些时间研究历史。他家有一个大书柜,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和袁世凯以及北洋历史有关的书籍。他说,他希望通过历史学者的分析研究,为人们还原一个关于祖父袁世凯的完整而真实的历史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袁家诚一家搬出了项城袁寓,他努力奋斗的信念未曾改变。高中毕业时,他的父母已去世,考大学时看到志愿表上要填家庭出身,他无人可问出身一栏填什么,想到父亲没有工作,再往上一代就是祖父袁世凯了,于是便写下“北洋军阀”,在海外关系一栏,还如实写了亲戚的名字。

  就是“北洋军阀”这四个字,让袁家诚从1957年开始连续5次高考都没有敲开大学的门。那时,因为学习成绩一直优秀,有的同学请他帮忙补课,结果,那几位让他补课的同学都考上了大学,唯独他落榜了。“那是一个夏天,我在钢厂当临时工。有一天,有位昔日的同学迎面走来,看到他胸前的清华大学校徽,我心里特别难过。”不过,袁家诚表示,即便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刻,他也不想沉沦下去,他经常鞭策自己找机会多学多干,相信终有一天会有用武之地。

  后来,袁家诚被分配到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从事后勤工作,负责病案管理。1970年,中央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口号,袁家诚响应号召,和妻子去了内蒙古商都县,在那里待了8年。

  他说,那时的他不甘心一辈子在公社当医生,一次,医院派人去集宁市学习放射,因为怕被辐射,医院里没有一个人主动报名。他看到这个机会,主动申请前往,一学就是两年。学成回到商都县后,县医院也配备了放射机,袁家诚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科室。1978年,落实政策后,袁家诚回到了阔别8年的家乡,成为一名放射科医生,就这样一直干到退休。总结自己的一生,他觉得虽然命运几经波折,但他依旧靠自己的努力学习了专业知识,这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家族了。

  没有迈进大学之门给袁家诚带来无尽的遗憾,他将这份遗憾化为教育子女的动力。袁家诚说自己是一个严父,“儿子在一中上学时,我从他宿舍里翻出牛仔裤和墨镜,气得一下子将墨镜摔了,因为牛仔裤是儿子找同学借的,所以我没剪。现在想想,当时我确实对孩子们挺严厉的。”袁家诚的一儿一女都很争气,如今都事业有成,这让他感到欣慰。

  如今,除了享受退休时光,袁家诚还会抽出一些时间研究历史。他家有一个大书柜,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和袁世凯以及北洋历史有关的书籍。他说,他一直在进行袁世凯及袁氏家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希望通过历史学者的分析研究,为人们还原一个关于祖父袁世凯的完整而真实的历史面貌。

  本报记者 肖明舒 图片由袁家诚提供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