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单霁翔:故宫实际展出的藏品仅占全部藏品的0

2015-10-13 11:16 出处:

>  故宫博物院90岁了。这次生日,尘封了90年的故宫四大宫殿区域第一次向公众打开大门,开放了从慈宁宫到午门燕翅楼,从宝蕴楼再到东华门区域的城墙和古建筑,露出约15万平方米的新面孔。

  尘封90年,四大区域首次开放

  从故宫城墙上俯瞰紫禁城建筑群,将成为故宫博物院成立90年后观众的新体验。在90年院庆之际,故宫博物院首次对外开放了东侧1/6的紫禁城城墙,观众可登上东华门城楼行至午门雁翅楼展厅,沿着这段城墙俯瞰故宫建筑群。

  以往,大多数游客到故宫只走中轴线,到东西两边宫殿区域的并不多,不少区域都大门紧闭。

  而此次宝蕴楼、慈宁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东华门区域四大新区域正式对观众开放,故宫开放面积由52%增至65%,同时还新设置了8个展览,展览均不单独收费。

  八大展览中,有宝蕴楼的“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展”、慈宁宫的“雕塑馆”和东华门区域的“古建筑馆”3个常设专馆,寿康宫、慈宁宫花园和慈宁宫花园东院考古工地3个原状陈列,以及“崇庆皇太后专题展”和“清代万寿盛典展”两个专题展览。

  秦始皇兵马俑也将在故宫首次亮相。此次慈宁宫“雕塑馆”展览分为5个专题,共计展出400余件雕塑文物,年代跨度从秦代跨越到清朝,在正殿展厅的雕塑荟萃馆汇集了45件雕塑精品,如东汉永和五年石羊、北齐石佛像及菩萨像、唐开元二年陶俑、北宋木雕彩绘贴金观音像、清代银鎏金六世班禅像等,均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观众更直观的参观体验,对于这些首次亮相的部分大体量文物,故宫博物院首次采用“裸展”的方式进行呈现。

  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拥有近6000件古建文物藏品的故宫博物院首次设立了常设专门展馆——“古建筑馆”,由午门至东华门段城墙、东南角楼、东华门和銮仪卫4部分构成。

  “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是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维修升级后的首个展览,共展出书画、玉器、陶瓷、漆器、珐琅器、织绣品、家具等500余件文物,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首次展出。此次还是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改造完成后的首次亮相,该展厅以2800平方米的大型展览空间成为故宫博物院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现代化展区。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说:“此次四大区域的开放将观众分流至东西两侧区域参观,既缓解了中轴线的观众压力,进而也实现故宫博物院展览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

  展出藏品仅占全部藏品的0.5%

  “只看宫殿不看宝”是此前不少游客对故宫的印象。从2012年担任院长至今,单霁翔遇到的关于“故宫宝贝是不是都去台北了”的疑问始终不断。

  事实上,故宫的海量藏品仅最近一次的清点就花了7年时间,2011年公布的阶段性数字是藏品超180万件,其中珍贵文物就有约168万件,全国博物馆系统保管的各级珍贵文物有42%都在故宫。

  “不是没有家底,现在大家说‘晒家底’的《清明上河图》等展品其实也只是故宫一部分家底而已。不是不展示,是苦于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来展示宝贝。”单霁翔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故宫博物院每年仅有约1万多件藏品能与观众“见面”。在不少专家看来,故宫作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有不少条件限制,并不适合大规模展出文物。

  “实际展出的藏品仅占全部藏品的0.5%,远远低于国外的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其他大型博物馆的展出比例。”单霁翔说,“我们正在努力让故宫从单纯的‘故宫’向真正的‘故宫博物院’转变”。但在实际转变中,故宫却面临重重困难。除了空间限制外,还应考虑到对文物的保护和条件限制,不少原状陈列的宫殿内都未通电,仅能靠自然光照明,整体展示环境较差等。

  而在这次展览中,有灯光照明的宫殿首次跟公众见了面。据故宫博物院宣教部主任闫宏斌介绍,经过持续技术研发,除了此次展览以外,此前还在养心殿尝试了光纤照明。光纤与光纤终端只传输光,“本身不带电、不发热,还可以隔绝紫外线,对文物损害可以大大减少”。

  故宫正在尝试更多的“第一次”。

  在此次新展览中,不少观众误以为展品前没有玻璃,拍照时发现反光的情况更少了。据单霁翔介绍,此次文物展室设计第一次使用了透光率更高的夹胶玻璃和能减少屏幕反光的低反射玻璃。

  随着故宫古建修缮进展和空间布局的调整,故宫的开放面积正在逐步增加,由2002年的30%增加到了目前的52%,而此次开放面积将进一步增加到65%。

  “故宫将继续扩大开放面积,明年计划增加到76%,举办更多展览,从开放面积和展示文物的数量两方面增加文物与观众的接触,让更多观众看到更多主题鲜明、令人叹为观止的展览。”

  为了给文物展示腾出更多的空间,有着35个部门、1500名正式员工的故宫博物院,正在将办公区不断向外转移。待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博物院将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把红墙以内整体作为陈列展览、接待服务、观众参观的空间。届时,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面积会增加到近80%。新的故宫博物院也在筹划建设中。

  把“新”故宫交给下一个600年

  越来越多的展出在给故宫提出新挑战。刚刚撤展的《清明上河图》就是鲜活例子,有的观众为了看一眼《清明上河图》排6个小时长队,开门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石渠宝笈特展”。

  面对质疑,故宫加急制作1000个号牌,对该展实行先领号再排队参观、单向参观、进出分离等措施,“这样既公平也安全,减了不少压力,观众的配合也让我们特别感动”,故宫工作人员介绍说。

  为保证观众的参观体验和文物安全,故宫博物院针对越来越多的区域开放开始加强分流引导,尤其对新开设的几个重点展览区域进行分流限制的尝试,如古建筑馆所处的东南区域城墙,最多可同时容纳约200名观众,进行精品陈列的慈宁宫雕塑馆正殿最多同时可容纳约50名观众,寿康宫也最多同时容纳约50名观众。此外,出于对宝蕴楼砖木结构承重的考虑,还将采取预约开放的方式供观众参观。

  故宫博物院还在研究方案试图实现故宫门票的全部网络预约,同时设立票务服务中心,为不方便网上购票的观众提供帮助和服务,并从时间上细化分流观众。初步方案将全天分为4个预约时段:8:30到10:30间容纳约3万名观众进入;10:30到12:30容纳两万名;12:30到14:30和14:30到16:00两个时段分别预约1.5万人。

  故宫的新尝试不仅局限在与公众的现实接触中。提到故宫,现在不少年轻人就会想到萌萌的“雍正”形象。

  从2014年的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到风格幽默活泼的故宫博物院官方微信,90岁的故宫脱掉沉闷外套开始不断“脑洞大开”,一度在不少人的朋友圈里刷屏。这些是故宫博物院的年轻团队文化服务中心为故宫转型所做的尝试。此次建院90年,这个团队再次推出新的文化创意产品,增加实用性,“让观众把故宫带回家”,如与慈宁宫雕塑展有关的陶俑红酒瓶塞、冰箱贴等。

  “不能关上门做事,收集听取反馈并适时作出调整改变是我们所坚持的。”已经60岁的单霁翔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是阅读每日与故宫相关的最新信息,对时下流行什么并不陌生。

  早在2012年,故宫博物院就开始了探索基于移动设备的观众服务及藏品介绍应用程序的举动,并用3年时间建设“数字故宫”。除了微信、微博、官方网站作为平台,故宫博物院已陆续上线了横跨服饰、器具、文化符号的6个App,“能更生动发挥故宫教育职能的同时,还能听到更多观众反馈,不断适应变化。”单霁翔说。

  5年后即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是我们故宫人的心愿。”单霁翔说。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