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民间历史学者:史迪威将军被误读 和蒋介石有关

2015-07-28 17:40 出处:

align="center">

  章东磐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我们现在讲抗日战争,基于情感、情绪的讲述过多了,基于史实的讲述太少了,以讹传讹的东西太多了。

  史迪威将军是我研究‘二战’中国战场的最后一个课题了,这肯定是一个结束,因为太累了,不能再做了。不是因为寻找历史真相的累,更累的是你无法说服那些固执己见的人,你永远无法唤醒装睡的人。假睡、装睡,或者睡在假信息里的人太多了,他们不愿意醒来。

  本报记者 路艳霞

  记录中美共同抗战历史的“国家记忆”图片展,眼下正在华盛顿五角大楼展出。参观者看到的80幅照片,由中国民间历史学者章东磐从2.3万多张照片中遴选而出,再现了“二战”期间中美两国军队在中缅印战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荣史实。这个展览将持续一年,于明年3月结束。

  这些图片中,包括当年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的少量照片,而对章东磐来说,这其实不足以表达他对史迪威的深深敬意。今年,他将专门挑选出一批图片,既有美国照相兵所拍摄的史迪威在中国战场的照片,也有史迪威自己拍下的中国。章东磐已和五角大楼展览办公室商定,将替换现有展览内容。

  最近这四年来,章东磐一直在与史迪威将军隔空对话,极力寻找史迪威与中国抗战有关的点滴过往。而他所做的一切,只是想把长期以来泼向史迪威的脏水冲刷掉——把原本属于这位将军的荣光还给他。

  一套邮票牵出的探究欲

  至今想来,章东磐相信冥冥之中和史迪威将军有某种牵连,那种跨越时空的神奇际遇,令他唏嘘感叹。

  章东磐早年当过兵,那时部队营地在天津杨村。因为要负责天津市区的一部分工程,他所在的部队随后驻扎至天津马场道。此后,章东磐回京,曾在位于北京东总布胡同尽头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多年。

  2011年之后,关注、阅读、钻研史迪威将军史料多时的章东磐猛然间发现,1926年起,史迪威出任美国陆军第15步兵团营长时,其营房正是驻扎在天津马场道。1935年,史迪威出任驻华使馆武官,他的家就在东总布胡同3号。“我和100年前的那位军人,多少次擦身而过,他走过的地方,我也走过,他抬头看过的大树,我也看过。”

  章东磐回忆说,如果要追寻他研究史迪威的最初机缘,应该提及2009年与史迪威外孙的首次会面。

  因为“国家记忆”项目,章东磐结识了史迪威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一位中缅印战区历史研究学者。“我和他有过通信,但一直没有见过面。”2009年,章东磐第一次走进伊斯特布鲁克位于美国圣何塞市的家。老人家拿出美国邮政总局2000年发行的纪念史迪威将军的整版邮票,要送给章东磐。邮票面值10美分,是美国当年发行的第一枚普通邮票,也是“美国杰出人物”系列普通邮票中的第一号邮票。

  “我很奇怪,国内几乎所有的历史叙述都说,史迪威根本不会带兵打仗,他是灰溜溜地回到了美国。”章东磐心里暗自嘀咕,在中国被我们评价那么低的人,为何在美国会得到那么高的评价?

  真正动手研究史迪威,还是因为中信出版社的“死缠烂打”。这家出版社追着章东磐出新书,章东磐拗不过对方的执着,只好心里没底儿地说了一声,“那我写本史迪威吧。”这时,已是2011年初冬。

  在伊斯特布鲁克建议下,章东磐首先接触到了芭芭拉·w·塔奇曼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一书,“她极其严谨的历史写作方式让我震惊,那本书里提到的凡是和史迪威有重要关系的人,我都找来相关著述看。”

  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过《滇印缅参战官兵访谈录》,书中记述有中国中下级军官对缅甸、中国云南的每一场战役的详细回忆。台湾收藏家秦风还惠赠他一套该局出版的《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丛书》,有46巨卷之多。来自美国方面的大量史料也极其丰富,其中包括蒋介石日记、史迪威日记等。

  章东磐无数次走进伊斯特布鲁克的家,“老约翰家有大量的史迪威资料,他还领我去胡佛档案馆。他说,只要你来,我们家就是伊斯特布鲁克旅馆、伊斯特布鲁克饭店、伊斯特布鲁克档案馆。” 从老约翰那里,章东磐拾起史迪威的点滴,并获赠史迪威家族所收藏的珍贵资料——史迪威从1911年初次来华,直至1935年至1939年任驻华武官期间,拍摄的2000张有关中国的照片。

  “我们相当多的地方都错了”

  “经过大量的研究,我才发现,我们相当多的地方都错了。”章东磐提高了嗓门说。

  有国内研究者认为,1942年第一次缅甸战役的失败是因为史迪威瞎指挥;远征军伤亡惨重,也是因为史迪威不懂军事。还有人说,他想和蒋介石争夺指挥权。但章东磐认为,“对史迪威的评价,一是误读,二是低估。”

  在章东磐看来,史迪威被误读,和蒋介石有很大关系,而远征军损失那么大,最应该承担责任的是蒋介石和杜聿明。他说,这是他先后四次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查阅、分析蒋介石日记以及大量有关研究著述之后得出的结论。

  章东磐发现,蒋介石于1942年3月10日任命史迪威担任入缅华军指挥官;次日任命杜聿明担任入缅华军总司令,并且写信给杜聿明,让他当面告知史迪威最后方略。“蒋介石不仅给这支远征军任命了两个统帅,并且从未放手让其中任何一位真正行使总司令的权力。”他说,参看蒋介石那些天的日记,他动不动就给杜总司令“手书数千言”、“指导缅战方针极详”。而实际上,杜聿明也并不听命于史迪威。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第200师坚守同古,史迪威当时命令新22师反攻,以解第200师之围,进而击败日军中路,杜聿明就坚决不同意。那段历史的诸多叙述者,在歌颂了戴安澜将军之后都把责备堆在了史迪威身上。“这是因为他们从未用更多史料重新还原战场,所以无法理解史迪威下令反攻的决策依据。”章东磐说。

  通过研究蒋介石日记,章东磐认为, “今天抗战史的研究者,对蒋介石的评价不客观,对其历史性的赞誉过高。”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和盟国合作这几年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他还说,宁可选择不和盟国合作,日本人天天轰炸我们的日子,也比现在好过。”章东磐提到,蒋介石对战局判断的主要贡献就是不投降,但是在其他具体军事战略的判断中,大多是错的,“我看他的日记时,一次次扼腕叹息。”

  章东磐谈到,蒋介石在日本人进攻缅甸时,一开始的战略判断就是错的,“他认为日本人绝不敢深入缅甸,于是在部署中说,一定要防止日本人逃跑。明明在缅甸的空军力量非常薄弱,他却跟陈纳德将军说,要一次派三架飞机,一天多次去骚扰敌人。他还在日记里洋洋得意地说,除了他,谁也不敢做出这种作战方案来。”章东磐发现,就在蒋介石写下这篇日记的第二天,缅甸垒允机场就遭到轰炸,飞虎队二十余架飞机大多被炸毁。

  事实上,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军事见解完全不同。“史迪威主张不分嫡系还是非嫡系,不分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军队,只要愿意抗日,就一起武装起来,训练起来,一同对日作战。”章东磐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发现,蒋介石的观点和做法恰恰相反。比如,在同一战场,嫡系部队比非嫡系部队的军火要好得多。

  章东磐还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军队管理体系方面,史迪威和蒋介石的做法也不同。史迪威采用美式做法,把中国军队集合起来点名,点完名后,士兵一个个出来领军饷,“如果按照中国军队的传统做法,军饷全发给罗卓英将军,然后再往下分,一级一级克扣之后,最后才到士兵手里。”

  对每一次战役,章东磐也都逐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究,结果令他意外。1942年5月,杜聿明违抗史迪威、罗卓英向印度撤退的命令,在蒋介石直接授意下,试图经密支那回国,但又未部署先头部队抢占并固守密支那,结果被比我军晚两日从东翼穿插而至的小股日军轻取,中国军队经密支那东进归国之路至此被切断。我军被迫进入野人山区后,横尸遍野。“等蒋介石想明白了,终令杜聿明撤往印度时,第5军入野人山的部队已‘丧师过半’。”章东磐认为,这出惨剧是由蒋、杜共同导致的,责任归不到史迪威头上。

  碎片拼贴出一个高贵的人

  探寻史迪威,章东磐竟然越来越喜欢这个人,因为他是一名真正的职业军人,永远把士兵放在第一位,还是一个对中国充满挚爱,具有高贵品格的人。

  章东磐记得,在《滇缅印官兵访谈录》中,一些中国官兵回忆道,在和美国军队打交道的过程中,终于明白了军队最宝贵的财富是士兵。“在印度的伤兵医院条件不好,史迪威将军知道了,马上派一个小队到帝国饭店,把电风扇拆下来,装到伤兵医院去。”还有一个细节:中国士兵说美国制式步枪枪管太长了,美军顾问很快通知武器军械所的专家赶来,经过研究,把枪管全部截短了11厘米。

  在训练过程中,美国军官不厌其烦地训练中国士兵。自1943年10月起缅北反攻,日本人觉得中国军队完全不一样了,是一支充满自信的军队。“这次战役最后光复了缅甸,光复了滇西。这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唯一的一次战略反攻。”章东磐说,历史研究者经常夸张地把新38师师长孙立人称作“战神”,却忘记了是史迪威将军和美军顾问团打下了训练、装备、管理体系、后勤保障系统的坚实基础,并且亲自规划了缅北反攻的几乎每一场战役。

  为鼓舞中国军队士气和信心,史迪威甚至不惜以生命冒险去做一些事情。“缅北反攻开始时,中国军官不太敢打。史迪威就不断往火线走,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被日本狙击手打死,那个战场上的中国将军将要被枪毙。”章东磐说,中国军官于是下令拼命进攻,把日本人赶得离史迪威远一点。

  史迪威给下级军官道歉,也让章东磐感念不已。1944年初,新22师师长廖耀湘,根据史迪威部署,命令一个团进攻日军据点,并在日军正面渡河攻击。不过,负责指挥作战的团长傅忠良,违背命令提前渡河,组织进攻。闻此,史迪威动怒,他说提前渡河是畏敌怯战,随即命令廖耀湘撤傅忠良的职。于是,廖耀湘给傅忠良去信称,先把职撤了,但要继续打仗,这仗千万要打赢。战报又至,傅忠良率部歼敌700人。史迪威下令,尸首不许埋,他要亲自点数。当数到600多人时,史迪威对傅忠良说:“对不起,我错了,你的战术水平比我好,我向你道歉。”

  章东磐读史迪威将军的日记,会感受到他浓浓的中国情。1942年史迪威来华任职,路经埃及,他赞美了金字塔,但又说,比长城差远了。到了印度,他赞叹泰姬陵很美,但又说,和天坛相比,它还是不如的。

  “史迪威如果没来中国,而是到欧洲战场去任职,很可能会成为五星上将,那他为什么还来中国呢?”当章东磐把这个疑问抛向伊斯特布鲁克时,得到的回答是,“有这种可能性,但他看重的不是这个……”

  历史复盘

  史迪威之“中缅印战场路线图”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中国战区于翌年1月正式成立,58岁的史迪威于3月受命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

  ●1943年12月,史迪威率领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发动反攻,给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以歼灭性打击,于翌年8月攻占密支那。

  ●1944年9月,蒋介石以强硬态度要求美国方面撤换史迪威。罗斯福为拉住蒋介石以维护战后美国在亚洲的利益,作出妥协,于10月19日决定将史迪威从中国召回。1946年10月,史迪威在美国病逝。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