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仅百人流利掌握世界语 鲁迅、爱因斯坦都会
2015-07-28 17:39 出处:
它比任何其他外语更加易学,但是熟练掌握的人屈指可数。
四川是唯一一个将其纳入职称等级考试外语语种的省份。
从鲁迅、胡愈之、巴金,到爱因斯坦、高尔基、托尔斯泰,这些中外名人都会说一种共同语言,世界语。
今天恰巧是世界语创立日,这门由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创立的国际辅助语言,已有128年历史。但它在中国,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潮之后,近二十年来渐渐变成一个相对较小的圈子里的活动,关注它的人越来越少,许多80后、90后甚至根本不知道世界语的存在。
而在四川,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语就被纳入职称等级考试外语语种之一。这一全国绝无仅有的“土政策”让世界语成为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突破考职称外语的利器。
30岁小伙:
学的人很少,交的友却多
30岁的徐杰是一名创业者,在成都经营着翰译翻译有限公司,和几乎所有职业译者一样,徐杰对学习语言有一种先天的爱好和兴趣。他精通英语、世界语,还会讲德语和西班牙语。不过难以想象的是,徐杰大学本科学的却是和语言一点不沾边的材料科学专业。
2003年,还在上大一的徐杰在图书馆无意翻到一本旧书——《现代世界语》。带着几分好奇,徐杰翻开了这本书,也由此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朋友圈。
徐杰回忆,在翻看《现代世界语》这本书之前,他甚至没听说过“世界语”这个词,但这本书的前言很快“抓”住了他。“世界语非常简单易学,是目前为止最受欢迎的人造语言。”“目前,世界语者遍布全球,几乎每个城市都能找到说世界语的人。”
最初,徐杰只把这本书当成闲书来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了两年多仍停留在初学者水平。大三的某天,他忽然搜到了一个学习世界语的网站,由此才加速了自己学习的进度。在这个网站上,有30多种语言学习世界语的介绍,学习资料是由全球各地的世界语爱好者自发翻译上传的。在周围同学还在埋头苦背英语四六级单词时,徐杰已经开始利用闲暇时间“攻克”这门小众的二外——世界语。
2010年,来到成都读研的徐杰参加了豆瓣的一个同城活动——柴诞节,(每年的12月15日为柴诞节。这一天原本是世界语创立者柴门霍夫的诞辰日,后发展为全球世界语者的节日。)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张嘴与人用世界语交流。伴随着大家“Saluton(世界语,意思为你好)”的互致问候,徐杰发现自己往日在电脑前一点点习得的世界语终于发声了,他强烈地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组织。
这之后,徐杰才真正跨入了世界语学习圈,他会在每周六下午到春熙路附近的一间茶楼参加“无鳄鱼下午茶”。“鳄鱼(krokodilo)”是世界语圈子中的俚语,专指那些在世界语聚会场合说民族语的人,“无鳄鱼下午茶”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参加下午茶的人用世界语交流。徐杰介绍,这个下午茶在成都已经存在20多年了,和英语角类似,虽然参加的人往往不多,大多时候只有6、7个人,但20年间却没怎么中断过。大家买一杯五块钱的茶,然后就叽里呱啦说一下午,有时是针对一个固定的主题,有时则是漫无目的地闲聊。无鳄鱼下午茶让徐杰的世界语水平得到了飞速的长进。2012年,徐杰在越南举办的国际世界语大会上参加了“KER”考试,并获得了世界语C1证书。
徐杰也是在下午茶上认识了成都世界语圈子里的一帮元老,他们中的很多人,比徐杰的父辈还要年长,在上世纪80年代就和世界语结缘。职业背景也相当多元,有大学教授,有纯粹的语言爱好者,也有公司的高管。世界语,让80后的徐杰有了一帮忘年交。但比忘年交还珍贵的,是徐杰结识了许多来自全球各地的世界语朋友。
从2010年至今,徐杰已经在成都接待过世界各地20多名世界语者。他们有从西伯利亚徒步旅行的俄罗斯人,有从瑞士开着房车计划用3年时间周游世界的5口之家,也有来成都做商务考察的韩国商人。这些人出国旅游的法宝是一本世界语协会印发的小册子,上面详细记载了各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世界语协会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这本册子每年都更新,世界语者称为“Pasporta servo(护照服务)”。《护照服务》上写得很清楚,你到哪个城市可以联系谁,他愿意提供什么样的招待条件,有偿还是无偿,管住宿还是包三餐,甚至能不能吸烟,都写得很清楚。Pasporta servo出现得比沙发客还要早,甚至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就已经有了。现在这本小册子已经不再印刷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方便的网站形式,很多环球旅行者会在出发前利用网站寻找当地的世界语爱好者,把他们的家作为落脚地。
“世界语的圈子小,但信任度极高。学习世界语的人大多友好、开朗、思想开放,是值得交往的朋友。”对徐杰来说,世界语是个活的语言,学世界语不是无意义的,反而很“实惠”,“考职称也好,交朋友也罢,这种语言更像一个暗号或是一张通行证,会勾连起一个稀疏却温暖的网络,而这个网络通往全球各地。”(王三槐)
60岁老头:
世界那么大,我去看了看
李笃恭今年60岁了。记者见到他时,他脚踩一双草鞋,身挎一个布袋,穿着一件白汗衫,乍一看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头。但你要是同他聊起天来,便会发现他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他曾骑着自行车穿越大半个中国,从成都一路骑到了吉林,他不懂沙发客,手机上也没有Airbnb,他的穷游,依仗的是一口世界语。
“我们那会儿物质条件匮乏,没什么可娱乐的,当时最让我感到开心的,就是学世界语。”李笃恭初次接触世界语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一本名叫《中国报道》的杂志上,这本杂志的世界语版引发了他强烈的兴趣,但周围人当时都说不清世界语是什么。直到1981年,李笃恭在成都牛市口的街上看到一则招生广告,是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发出的,二话不说,李笃恭立马报了名。很快,这所贵阳的学校为他寄来了世界语的教材和听力唱片,教材里的习题答案会刊发在新华世界语学校出版的杂志上,每个月都可以参考答案来批改自己的作业。
李笃恭回忆,这样的函授学校在当时相当火爆,成都地区都有上万人报名,除了贵阳,重庆和上海也开设了不少世界语函授学校。1982年,教育部下达文件,重申世界语可以作为第二外语科目,由此也掀起了全国学习世界语的热潮。“在成都,这些函授学校会联系当地的世界语者为我们上一堂大课,主要是讲口语。”李笃恭说,当时上大课就在川大望江校区的大教室或者锦江区政府的会议大厅,每次课都能来三四百人,教室挤得满满当当。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李笃恭开始正式摸索世界语。之所以说是摸索,因为那时教课的老师也谈不上精通,甚至连口语都说不好,学习的人全靠自己阅读做题和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世界语频道,平日里对于世界语的应用,也主要就靠写日记或者跟笔友通信。李笃恭交过世界各地的笔友,有远在意大利的、法国的、还有德国的。直到1991年,学了10年“哑巴”世界语的李笃恭才意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只会写,不能说,憋着一肚子的劲想跟人交流。”
2003年,在学习世界语20多年之后,李笃恭终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走出去看看”。他骑着自己的凤凰牌自行车,提前两个多月从成都出发,一路北上,目标是在8月前赶到吉林延吉,参加在那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世界语大会和中日韩青年世界语研讨会。这一路上,李笃恭的“后援团”便是那些全国各地素不相识,但又有着共同爱好的世界语学习者。至今,李笃恭回忆起这段经历,仍尤为感动,“天津的一位世界语者,自己经济条件也不好,但还是全程带着我游天津,一点也不怕麻烦。他甚至叫上当地世界语圈子里的好友,大家聚在一起,只是想帮帮我这位来自远方的朋友。最后送我出发时,他不到凌晨五点就又起床,专程为我送行。”
对于年过半百的李笃恭来说,世界语更像一个陪伴大半身的老朋友。他很羡慕今天的年轻人,“他们比我们这代人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善于运用互联网,靠软件就能和全球各地的世界语爱好者聊天。”李笃恭尤其支持年轻人用世界语出去旅游、交朋友,他说,语言学来本身就是要用的,对他自己来说,那段骑游经历,就是学习世界语带给自己最宝贵的礼物。
60岁的李笃恭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建立一个世界语图书馆或者世界语博物馆,纯私人性质,“学了30多年,我的世界语资料积累了很多,我想把这些资料都分享给真正热爱这门语言的人,能让他们进步,也算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世界语的传承做点贡献吧!”(成都商报实习生 王语千)
什么是世界语?
世界语“Esperanto”是由波兰眼科医师柴门霍夫于1887年创造的一种人造语言。这位波兰人希望借人造语消除民族语言的隔阂,使其成为通用的国际交流语。
世界语共有28个字母,书写形式采用拉丁字母。其基本词汇的词根大部分来自拉丁语系,基本语法规则只有16条。学习并掌握世界语,一般只用3个月。
据统计,全世界能使用这门语言的人仅有1000万左右。这与世界十大通用语言各个都有上亿人的使用者相比,只能算一个小语种。
世界语等级考试
KER考试是目前最权威的世界语等级考试,语言证书在整个欧洲得到官方认可。考试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分为初级:A1、A2;中级:B1、B2;高级:C1、C2(C2级目前尚未开考)。考试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口试环节有三名不同国籍的考官参与,KER证书得到ALTE(欧洲语言测试协会)认证和承认,如果在欧盟上大学,可以计入外语学分。
世界语在中国
世界语在20世纪初就传入了中国。有人曾把它音译为“爱斯不难读”语,后借用意译名称“世界语”,一直沿用至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曾掀起学习世界语的热潮,而据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透露,中国现在能够流利地掌握世界语的只有百余人。
在四川,大约有两三千人学习和使用这门语言,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分布在内江、泸州和绵阳等地。(黄巧 整理)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