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状元”也要悠着点
2015-06-26 14:23 出处:
这是一幕荒诞剧,并不能因“状元”金榜题名之喜,而冲淡此事内在之悲。北大的诚意是如此之“诚”,怎能舍得让状元郎自掏腰包自抬腿脚乘坐动车,状元不坐“专车”,岂能显示北大一片诚心在玉壶?北大的诚意又是如此之“大”,北大一“执意”,可以不顾及考生似箭的归心,可以不顾及4个多小时的客观时间与心理时间,任性地派出“专车”迎接状元荣归家乡。
北大、清华这两所国内一流大学抢状元,早已不是新闻。成为新闻的,是它们每年如何抢状元。抢了状元干什么?或许是想培养出公众“久旱望云霓”般渴求的大师,或许是想展示曹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般求贤若渴的姿态,又或许,只是为抢而抢,抢到状元多,政绩加分,抢到状元少,脸面难看。
毫无疑问,各省“状元”肯定是一定意义上的人才。虽然微信上盛传“两份清人名单”,一份名单是傅以渐、刘子壮等人,一份名单是曹雪芹、金圣叹等人,前者都是清代状元,后者都是落第秀才,以此来说明人生成就与“状元”之类功名未必相关,所谓“状元”往往只是考场状元,多非事业状元。而媒体也早已有“30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因何‘全军覆没’”之类的质疑。这些考场上的优胜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他们中乏人成为大师,也不能全归于自身的因素。但是,作为国内的一流大学,理应对应试教育有较清醒的认识,对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有较专业的心得,不该如此过度地热衷于“状元”,乃至于“第一名的专车接送,第二名的自己走路”。如此做法,只让人看到所谓一流大学的“小”。
倒是几家重庆媒体报道中的刘楠枫,让人觉得他挺“大气”。一是他坦诚,他说自己的学习时间比较长,除了午休半小时,他每天要从早上7点学习到次日凌晨1点,对取得“状元”也觉得有偶然性。二是他心坦,比如某一个周日上午,有一个北大自主招生宣讲活动,很多同学都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可他却情愿好好睡一觉。这让我想到,如果我们国内的一流大学,也能“坦诚”面对学术与教研,凭自己的真付出真本事,大可“心坦”得很,家有梧桐树,何愁不引来金凤凰,还犯得着“执意”提供“专车”吗?大学之“大”,不在有多少大楼,也不靠献媚挖来几个状元,在于培养挖掘不同天分的学生的各种潜力,让他们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状元”,这才符合教育的理念。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