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黄昌澍:参与《辞海》编写的畜牧兽医学家(图

发布时间:2014-07-01 11:16 【来源:】

align="center">

黄昌澍在家中书房

黄昌澍译著《家畜的放牧》

执教于国立浙江大学期间与人合作编著的《养蜂法》

  编者按

  在雨花台功德园,长眠着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和老革命家,他们的名字也许您并不熟悉;天文、土壤、古生物、化工、物理、水利、航天、音乐、绘画……他们工作的领域对我们来说也似乎有些陌生。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为我们生活的时代作出了卓越贡献。《发现》周刊联合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人物”,为您介绍这些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

  黄昌澍(1919~2002):浙江省平阳县人,畜牧兽医学家,中国现代家畜卫生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44年毕业于英士大学畜牧兽医系,历任英士大学助教,浙江大学讲师,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讲师、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1991年担任家畜环境卫生研究会名誉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家畜饲养和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5年获得农牧渔业部颁发的“执教40周年以上对高等农业教育作出贡献”教育工作者荣誉证书;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他编著的《家畜气候学》一书,填补了该学科领域的国内空白。2002年去世,安葬在雨花台功德园。

  精于绘画和书法,却一生钟情于畜牧兽医的专业学科教育,并在专业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生于战乱时期,青年时代颠沛流离,却时刻怀揣一颗爱国心,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十年动乱期间,专业被耽搁,苦闷之余却不言放弃……翻开黄昌澍先生在去世前写成的自传,一位自律、自尊、自强,奋斗一生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眼前。

  记者 白雁

  大地当画纸,小童精彩手笔引来行人驻足

  1919年,黄昌澍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北港南湖农村一个勤俭殷实之家,良好的家庭背景为他少时的教育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童年时代的黄昌澍喜欢绘画,他常用火炭做画笔,照着家中墙壁上悬挂的人物、花鸟图作画。黄昌澍也常常到外面去画,院子里、打谷场,只要有一小块空地,就能当他的“画纸”。有一回,他在离家不远的后街晒谷场上画人骑马,由于画得栩栩如生,惹得往来行人驻足观看,啧啧称奇。黄昌澍因为画画出了名。

  1926年,父亲将黄昌澍送进了小学,在学校里,黄昌澍不仅手工、美术出类拔萃,读书成绩也十分优异。见到儿子是块读书的料子,做裁缝的父亲非常高兴,萌生了让儿子读美专或者大学的想法。

  1932年,黄昌澍考取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翌年改名温州中学)初中部。温州中学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学生中、英、数三门功课有一门不及格就要留级,二门不及格退学,三门不及格开除学籍;连年留级的,退学;随地吐痰的记大过一次,吸烟者退学。黄昌澍的初中同班同学,入校时100人,毕业时仅剩50人,其中一半还是上一级班上留下来的,因此实际毕业的一同入学者只有二十来人。初中毕业后,黄昌澍考取温州中学高中部。等到1938年他高中毕业时,抗战已经进入第二年,华北和东南各大城市均已沦陷,黄昌澍想上美专和大学的梦想一时难以实现。不得已,黄昌澍应聘到一所小学当老师,教授美术、手工和地理课。

  不忘初衷,考入英士大学农学院

  1939年夏,浙江省在丽水创办省立“战时大学”,设农、工、医三个学院,黄昌澍得到消息后,报考了该校的农学院。这年十月,他和其他近百名青年学子一起,成为了该校大一的学生。开学后,学校改名为“英士大学”。虽然招收的学生都很优秀,但当时的英大师资、设备、图书都很缺乏,教学质量不如人意。1940年春,浙江邮区招考邮务员,在丽水设考点,英大学生纷纷报名,黄昌澍也报名参加,结果被录取。黄昌澍休学一年,进入邮局工作。

  1941年夏,英士大学迁往设在松阳县的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所在地,借用该所的设备和师资。黄昌澍进入新成立的畜牧兽医系学习。1942年,金华陷落,英大被迫迁徙,黄昌澍也随着学校多次迁徙。由于学校所处的地方多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物资、设备各方面都欠缺,学生晚间自习都是用桐油灯。

  1944年,黄昌澍大学毕业。第二年,他被英大聘用,留校工作。这年8月,抗战胜利,英大先后迁往温州、金华两地。到了金华以后,英大有了一个比较成规模的牧场,畜牧专业出身的黄昌澍被派去管理牧场。在牧场,他和工人同吃住,每天和牲畜打交道,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他以后的科研和教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从英大到浙大,再到南农大

  1949年8月,英大解散,由浙江大学接管,黄昌澍随之转至浙江大学新成立的畜牧兽医系工作。黄昌澍在浙江大学畜牧兽医系期间,系主任由虞振镛先生担任。虞振镛是畜牧界的老前辈,早前曾在清华、北大任教,担任过国民党实业部、农林部渔牧司司长,他非常信任和器重黄昌澍,令他一起到上海参观各大畜产品加工厂。随后,黄昌澍按照虞振镛的嘱托开设“畜产品加工学”一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在浙江大学期间,黄昌澍一直对试验情有独钟,曾做过“受精蛋的保存”的试验,并就此发表了两篇论文和出版两本科普读物。

  1952年夏,全国院系调整,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浙江大学畜牧系也随之并入,黄昌澍与虞振镛、谢成侠、杜念兴等人也来到南京农学院。到南京农学院后,黄昌澍主动担起了家畜饲养原理和乳业等课程的授课任务,而且还承担了扬州苏北农学院畜产品加工课的主讲。

  1971年,南京农学院被迫迁到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改为江苏农学院。在此期间,黄昌澍主持《家畜饲养原理》讲义的编写和教学工作,他严格要求编写教师既要有新材料、新思想,又要杜绝抄袭他校交流的讲义。

  编著《家畜气候学》,填补国内学科专著空白

  1979年,南京农学院迁回南京,教学、科研等一切走上正轨。1980年,黄昌澍被评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在南农期间,他除开设给本科生的“家畜环境卫生学”、硕士研究生的“气候生理学”等课程,还由农业部特邀到西北农学院讲授“动物的行为”课。在科研方面,他主持“六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提高高温季节乳牛产乳量的研究”;“七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光照对水禽生产性能的影响”和国家重点攻关研究项目“中国黑白花奶牛核心群的选育”的分支课题“热应激对乳牛产乳量和乳质的影响及控制措施的研究”等。

  黄昌澍除教学、科研、培养青年学子外,还不断完善知识的积累,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承。黄昌澍从进入浙江大学任教开始就着手整理其教学、科研心得,参与《农事手册》的编撰工作。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的畜牧科技知识,1952年寒假起,黄昌澍开始自学俄文,试译论文投稿成功,激发了他翻译的信心,接着又先后翻译出版了《家畜的放牧》和《实用养牛学》两本畜牧专业著作。1961年,黄昌澍以自己过去积累的资料和心得体会为上海科技出版社写了一本《家畜环境生理》的著作,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未能出版。后来,他又编著了《家畜气候学》一书,填补了国内该学科专著的空白,并获得华东地区科技优秀图书奖。

  女儿眼中的父亲

  父亲知识渊博、做事严谨,从没见他出过错

  黄笑眉是黄昌澍先生的小女儿,在她眼里,父亲是典型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他为人做事非常严谨、一丝不苟,平时话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他的研究之中。”

  父亲的专业是畜牧兽医学,子女们没有人继承他的衣钵,对这个行业感到陌生。但和父亲相处时,父亲知识面的丰富程度,常常让子女们惊叹。黄笑眉记得,父亲晚年,有一次她和哥哥陪父亲看电视,电视里出现了一个很偏僻的小岛,兄妹俩认为,这个岛屿实在偏僻,父亲肯定没听说过。谁知道,父亲随口就报出了小岛的地理位置并介绍了一连串的相关知识。

  生活中的父亲,是个特别细致和善于观察思考的人。黄笑眉记得,父亲刚用上电饭锅时,曾问过她一个问题:“电饭锅煮米饭,煮熟后为什么水的位置比之前高了呢?”女儿回答:“因为米吸收水涨了啊。”父亲说:“不对,如果仅仅是吸收了水,不会变得那么高,主要是米膨胀了,空气进去了,所以体积变大了。”

  黄笑眉说,父亲早在抗战时期就开始接触债券,聪明的他很快掌握了其中的门道。晚年的父亲,闲暇时间也会琢磨一下债券、利率一类的东西,他对银行存款利率的变化,甚至比在银行工作的女儿还要敏感。“有一次,父亲说,存款的利息现在是最高点,你去存一笔长期的定期存款。我按照他的做法存了。结果直到他去世后好几年,那笔钱的利息一直是最高位。”

  畜牧兽医学家的国学情怀

  黄昌澍是畜牧兽医学家,但他自小喜欢国文。他去世后,儿女们清点父亲留下的书籍,在其中发现了父亲中学时期的笔记,清秀漂亮的蝇头小楷堪称上等的书法作品。上世纪60年代,黄昌澍还曾参加《辞海》农业组有关畜牧、兽医和养蜂条目的编写修订工作。

  黄笑眉记得,还有一次,父亲写了一篇文章,让她帮忙看看。黄笑眉看到文章里有个词“粗具规模”,心中有点小得意——这里显然应该是“初具规模”,看来严谨的父亲偶尔也会犯错。她指给父亲看,父亲想想,然后说:应该是“粗具规模”,你去查查。黄笑眉翻开《辞海》,查阅一番,对比了两条词语,发现父亲果然是对的。

  晚年的黄昌澍,喜欢读书看报,看到一些使用有误的词语,他都会认真琢磨一番,有时候还会直接写文章到编辑部探讨,他的认真劲儿让女儿记忆深刻。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