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建有异域人员通商市场 胡商活跃
发布时间:2014-06-27 11:31 【来源:】
该城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区东约15公里。除了部分城墙遗迹今地面上尚有残存外,大部分遗迹均保存在地面以下,古代城市的规模及格局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
据考古勘查,东汉洛阳都城为南北纵长方形,整个城圈接近14公里,大致合汉晋时期的30里,符合文献中洛阳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的记载,即俗称的“九六城”。城址设十二座城门,城内主要有南、北两座宫城,宫殿有却非殿、前殿、崇德殿、德阳殿等。这种以南北二宫对峙的宫城布局形制,在汉代以前就已形成规模。城内有24条街道,东北还有太仓、武库,西侧有金市,在南郊有规模宏大的太学、明堂、辟雍和灵台等礼制建筑。城西,则有佛教沿丝绸之路东传中国内地后创立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东汉末年,洛阳城毁于董卓之乱。
曹魏和西晋继续沿用东汉城池,城门位置和数量没有变化,但名称多有改变。曹魏新修的单一宫城——洛阳宫是在汉代北宫基础上营造,而且宫前出现了都城的轴线大街铜驼街,宫城正门改曰阊阖门、正殿改称太极殿。另在都城西北角新建了金墉城。曹魏时期宫城“建中立极”和宫前出现轴线大街这种都城格局,改变了以往“前朝后市”的都城形制,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铜驼大街及铜驼的出现,则显然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重要象征,显示了商贸经济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洛阳城又一次焚毁。
北魏迁都洛阳城依魏晋洛阳城而修复、扩建,除西城墙北段新辟一座承明门,城门达到13座,基本沿用了魏晋以来的都城布局和宫城形制。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增修外郭城,置320多个里坊及大市、小市、四通市等商业区,使该城规模达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东汉和魏晋洛阳城变成了内城。北魏时期形成的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首创,不仅是当时帝王政治军事统治的需要,也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商贸活动繁荣而出现的城市功能转变,这种变化对后代都城的发展影响也极为深远,之后的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以及东亚各国的都城,显然都受到它的影响。
东汉时期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都城洛阳,北魏建都洛阳以后佛教又进入到一个发展高潮时期,不仅创造了极为辉煌的佛教石窟艺术,而且佛教寺塔建筑也进入到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发现的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其高大的九层木塔就是佛教建筑发展到空前未有的一个经典之作,在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建筑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
丝绸之路自西汉开创以来,东汉时期又得以开通与恢复,这使得中原地区与周边异域的文化和商贸交流活动得到保证,促使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恢复,经济活动繁荣发展。到了北魏都洛时期,这种文化和商贸交流更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如北魏洛阳城除了西郭城内有大市、东郭城内有小市等市肆作坊区,在城南还建有安置周边异域人员居住的里坊和居所——四夷里和四夷馆,以及他们从事商贸活动的场所——四通市。其中从丝路西来的胡商最为活跃,“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乐中国之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这些显然是洛阳成为丝绸之路东端最重要的国际性商贸大都市的必要条件,也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和东西方商贸经济活动日趋活跃的具体体现。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