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是顺应民之所需
发布时间:2014-06-20 11:06 【来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但相对而言,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更多些、情况更复杂些,社会诚信、道德理念方面甚至出现较大滑坡。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现在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工作,非常适时,非常必要,也非常得人心。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含义问题。我的理解,所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是指对基本公共文化投入的标准化、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准化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标准化,落实这些标准不容打折缩水、缺斤短两。所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指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均等化,不因地域、民族和其他方面区别而有不同。因此,我们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决不能理解为形式内容上的千篇一律、一刀切和平均主义,排排坐、吃果果。
如何标准化和均衡化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的特点,一是人口多,二是地方大,三是情况千差万别。这种国情决定了我们办许多事情都不能简单化。尤其施行这么大这么重要的一个战略,没有标准不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强调统一标准的同时,必须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这种区别,至少包括:第一,物以类聚,文化消费需求是不同的,包括向他们提供什么层次、什么种类、什么内容的文化产品也应当是不同的,必须进行有区别的分类实施和分类指导;第二,分清重点和一般。城市与乡村相比,乡村是重点,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相比,不发达区域是重点,城市居民中街道社区是重点。
说到底,要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项利国利民的重大决策真正办好,或真正把这项重大决策办得利国利民,就要把落实广大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出发点,把搞活在群众中最有基础、最受欢迎的基本文化形式作为落脚点,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最后真正落到民之所需上,落到为满足具有各种不同文化需求的基层群众而发挥应有作用上去。
如何可持续问题。实施基本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并不是简单地拿多少钱、盖多少房、提供多少问题,更重要地是要着眼于内涵式发展,调动和发挥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内生活力和动力。毫无疑问,人民群众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直接的和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直接的和最大的参与者,是文化建设的主人和主体。各个地方都有一些传统的受到本地许多群众欢迎的文化体育形式,应对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扶持引导,赋以健康有益的内容,催生和发挥它的内生动力。社区和村落是我国城乡的基本构成单位。社区和村落好则大局好,社区和村落稳定则大局稳定,社区和村落欢乐祥和则全局和谐欢乐。近日考察山东滨州和淄博的社区为民服务工作,深受启发。他们在开展社区便民服务中,以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创造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方便、内容积极、雅俗共存的好形式,大大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基本文化建设也有一个政府主导和运用市场规律问题。不仅要看到当前,还要着眼于长久,建得起来,发展得下去。在政府主导定政策、立规矩、创造条件(包括用地、税收等)、加强监管的情况下,要充分运用市场规律,动员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群众事业。在这方面,谁经营谁受益,谁投入谁得利。让群众文化活动可以长久地保持活力,让企业也能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还必须端正作风,必须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坚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并注意遴选一些热心群众文化生活、对基层群众感情深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各地的文化设施建设,也要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设施和手段,不能变成各地一哄而起纷纷建造“社区书屋”、“农村书屋”,形成一轮新的造房运动。
(作者卞晋平)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