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扶阳古城蕴藏谜题 或为皇室后裔流亡地(图
发布时间:2014-06-16 12:47 【来源:】
城门口的石狮,或为隋唐时期雕刻
一户人家的院落里,保存完好的石雕
扶阳古城内还住着朱姓后人
2007年,在距离德江县城45公里远的合兴镇朝阳村扶阳河畔,一座古老的石城被世人发现。如今,7年过去,关于古城的来历,依然众说纷纭。
在古城后院的树林里,一棵有着900年树龄的香樟古木,成为古城历史的最好佐证。醉心于古城研究的合兴镇经济发展办主任陈永波告诉记者,古木的树龄得到过专家的证实。按照推算,古树生长的位置是后院中一块石板平台上,平台年龄应当大于古树年龄,而平台又是属于古城的后期建筑,古城年龄要大于平台年龄。由此来看,古城的年龄可能达到上千年,即是隋唐时期。
面积为22万平方米的古城,至少需要3个小时才能走完,当中一系列的院落、园林、兵营,无一不是经过了统筹安排。这样的景象,与《旧唐书》上关于扶阳的记载吻合。根据《旧唐书》记载,扶阳古城建于隋唐年间,废于宋朝时期,以扶阳水为名。在整个德江境内,唯有古城边的河流历来被称为“扶阳河”,专家判断这里便是扶阳古城。
然而谜团紧接着出现。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古城中,更多的是刻于明朝的图案。石料上或是诲人不倦的教育图案、或是代表吉祥的云彩式样。仔细观看,石阶上的两块石料为公母石,之间的槽缝恰好能吻合在一起,当中的一个小孔直通整个古城,为城内的排水设施,这样的构造是明朝年间皇家人才能享受的先进设施。绕至古城背后,两座古墓上的字迹已经模糊,顶上的龙凤图案暗示着古墓主人尊贵的身份,墓碑之上,明朝官员、侍女的模样被精心雕刻。陈永波说,在这里出现明朝皇室的图案,只能说明在当时,曾有皇室后裔流亡至此。如今,居住在古城里的1000多名居民,几乎都姓朱,似乎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关于明朝年间扶阳古城的身世之谜,或许是先人的刻意为之,并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载,这让后人的考证遇到了一系列难题。而当中,究竟是哪位明朝皇室后裔居住在此,成为了最大的一个谜团。陈永波根据自己的研究,更倾向于这里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在被永乐皇帝朱棣打败之后的逃难之所。
关于扶阳古城,每个人心中都各有一个答案,然而在没有确实证据的情况下,谁也不知对错。古城,依然在沉睡中。
朱氏族群之谜
谜团一
朱氏族群之谜
古城建设规模巨大,寻常人家不可能完成,如今古城里1000多名姓朱的居民以及城里众多的明朝时期图案,让后人猜测,这里是明朝皇室后裔的流亡之地。在众多说法中,专家更偏向于福王朱由崧之子以及建文帝朱允炆的猜测。
在古城尚未被世人所知时,当地人称古城为“福王城”,这样的名字让人们猜测:这是明末年间福王朱由崧被清军杀害之后,皇宫待卫陈登榜救出朱由崧之子朱兴现,躲开了清军的追杀,逃到此处,在此进行“反清复明”的大业。然而这样的说法依旧充满疑问,陈永波告诉记者,在明末清初年间,贵州属于吴三桂的统辖范围,按照常理,吴三桂是不可能允许朱由崧之子在自己眼皮下生存的。
在疑问尚未被解开的同时,人们又将目光投向了建文帝朱允炆,认为他在被永乐皇帝打败后,并没有死于火灾,而是与众多的大臣一起逃离皇宫,来到了这里。也只有建文帝,才能有庞大的家产打造古城。
古城建设之谜
谜团二
古城建设之谜
大型学堂之谜
根据后人计算,古城的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陈永波说,那时一个普通县城的人数在2万人左右,而古城的规模,即使是一个县城的人全部出动,也不可能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完成。
行走在古城中,庞大的石头格外引人注目。一块块料石加工精致,当中全部用河沙填充。根据估计,目前已经开发的6万平方米主体遗址,其需要的河沙就在12万担以上,而古城所在的位置是扶水河上游,这里少有河沙沉淀,要取沙只能从3公里外的扶水河搬运。12万担河沙,按照每天500个劳动力计算,再加上开采、搬运、修造等程序,需要持续建设7年方可完成,如此巨大的劳动力,究竟从何而来,这给后人留下了遐想空间。
谜团三
大型学堂之谜
明朝古墓之谜
关于贵州的汉化教育推行,后人多将其归功于奢香夫人。然而在扶阳古城里发现的一座大型学堂,很可能改变这一观点。
这是一个距离古城前门不到1公里的学堂,面积大约在30平方米左右,学堂里高挂着一块大匾,上面用金粉镶刻着“玉堂宝书”四个大字,显示出这是一座非凡的大型学堂。由于后人相信古城内居住的是中原皇室一族,因此可以判定,在学堂里进行的也是汉化教育。
学堂的发现,让人们又回归到最初的问题:究竟是何人在此大兴学堂,又是哪些人在这里上课?
谜团四
明朝古墓之谜
在目前开发的主体遗址中,两座明代古墓的来历也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记者看到,这是两座前后距离相差3公分的古墓,上面刻有龙凤图案以及明朝官员、侍女的模样,显示出墓碑主人尊贵的身份。古墓顶部,一座刻有“日”字,一座刻有“月”字,合在一起便是“明”。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两座古墓中,位置稍向前、上面刻有“龙”形图案的古墓,是一位张姓女子的坟墓;而旁边稍微靠后,上面刻有“凤”形图案的才是男性坟墓。
在当地,居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这两座古墓的故事:这位张姓女子是当地一位大户人家的小妾,而旁边的男性是这户人家大夫人的儿子,两人相爱,却为世俗不允。男青年暴病离世,张夫人不久后也离开了人世家。人们为他们的爱情所感动,于是修建了这两座墓碑,希望他们来世可以调换性别,自由相爱。
不过陈永波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他更愿意相信这两位墓碑的主人是明朝皇室的后裔,在此进行“反清复明”的大业,而当中,这位张夫人占有绝对的统治权。墓碑上的一系列明朝图案,也是张夫人在警示她的后人,别忘了自己明朝皇族身份。
本报记者 李慧超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