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要让民间文艺之河断流
发布时间:2014-06-16 12:47 【来源:】
6月11日,著名民间文化学者李松在“海南本土文化研究发展与走向”研讨会上进行一场名为“传统节日的文化智慧”的演讲。作为一名学者和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的李松,几十年来他为民族民间文艺倾注了热情和心血,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智慧。
与海南有着深厚感情的李松,20多年前就与海南结下不解之缘。他多次踏访海南,考察民间文化,为海南文化旅游支招。作为一名民间文化坚定的保护者,李松对海南可谓情有独钟。说起海南的民歌、民谣、谚语,他是如此地熟悉它们的文化价值和特点,谈起那些曾经和他一道为海南文化遗产尽力的海南文化人,他总是满怀关切之情,令人动容。
此次李松的海南之行,是参加在海南举行的“国家节日志”的阶段性评审会。6月11日下午,在海南大学主办的“海南本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李松做了题为“传统节日的文化智慧”的演讲。“中华民族创作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使命,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李松充满文化自豪感的演讲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认为我们的自豪感应该来源于传统,我们真正的自信应该来源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实质上是一种制度,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李松说。
海南文化遗产保护
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李松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民间的东西其实承载着众多的中华文化,海南作为一个省,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整理这些工程的建设与完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海南地处南疆,面向南海,有着自身的特征。“现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四个原则:抢救、保存、研究、传播,我们首先致力的是抢救与保存,今天为止我们中心还只是有能力进行这前两项,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要注重对海南非遗文化的保存和研究,现在我们高度关注科技,进行数字化、数据化资料库建设。关于海南文化的资料库很好,国家也在考虑制定这方面的技术与分类标准,为下一步的共享打造平台。”李松说。
李松一再强调,边疆文化关系到未来的文化秩序,要有学术理念和学术胸怀;要注意不要将海南、南海二元化,进行统一、联合性研究;进行文化研究时,可以缩小到一个地区、一个村落来进行,但也要注重整体把握。李松以专业性的眼光对海南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注青歌赛的读者对李松这个名字也许不会感到陌生。作为历届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原生态组评委,李松的每一次点评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海南民歌资源丰富,也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借助大的平台传播。黎族民歌、崖州民歌等,它们的文化价值不应该被低估。
文化遗产挖掘
付出无数人心血
2009年,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之后,牵头编纂“文艺集成”的李松成为“中国节日志”项目的负责人,他又一次站在收集整理中国传统节日的前沿,到各地去发动、组织、研讨、讲座,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和整理再度付出心力。
在李松看来,尽管中国历来有修志传统,但“中国节日志”项目将修志的领域延伸到民间文艺,其意义非同凡响。同时,项目采用了源自于西方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希望节日研究能够适用于现代西方的经典理论,以体现学术的发展方向。
2009年,400册、4.5亿字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出版,这套丛书被誉为“民族文化的大百科全书”。“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耗时30年,调动了全国数十万文艺工作者,将中国民间文艺的各个项目掰开、揉碎记录下来,成就了民族文化的“万里长城”。
在“文艺集成”项目进行的后期,研究人员发现,传统文艺和习俗正在逐渐消失。“本来我们以为是‘文革’的破坏,后来才发现,现代生活方式才是造成传统丢失的主要原因。”李松说,中国的民间文艺本来是一条宽阔的大河,但随着项目的推进,才发现这条河变成了涓涓细流,甚至即将断流。
由于节日所涵盖的丰富民族民间文化,以及保护和抢救的迫不及待,2005年起,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开始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切入节日研究。2009年,“中国节日志”项目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并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2005年,军坡节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今年,海南又启动了申报军坡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目前申报工作已经完成,军坡节于是成为“中国节日志”海南卷的亮点。“军坡节之所以在海南如此重要,影响如此广泛,关键原因在于它承载了海南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成的基因密码,集中体现了海南历史文化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内涵。”李松表示。
文化抢救工作
需要坐得了冷板凳
牵头编纂“文艺集成”的李松成为“中国节日志”项目的负责人。在他看来,“节日志”就是“文艺集成”的延伸。李松不断地强调,民族文化的抢救工作需要坐得了冷板凳,需要文化自觉,需要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在全国展开的节日文化,是又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心血的工作。
450册,4.5亿字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在4年前已全部出齐。这是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有关文艺家协会共同发起并主办的、国家社科规划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方面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工程。作为这项工程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李松见证了这套丛书艰苦和光荣的成书过程。他说,全书共298部省卷,1979年启动,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十个门类。每一门类按省分卷,全面反映了我国各地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丛书每个省出10卷,只有海南是8卷。1988年海南建省,从广东省分离出来,当时海南的主要领导很有气魄和文化眼光,当机立断,让海南省独立成书,但由于时间紧和人才的缺少,海南只出了8卷,但这为海南打下了很厚实的文化基础。”李松动情地说。
对海南文化一直很关注的李松,谈起海南集成,还十分怀念当年为这套丛书奔走、整理、纪录的人。海南一批文化人和民间艺人为这项工作不惜从黑发变成了白发,长年在民间行走,有些人还没等到书的集成,就已经离世了。李松显得沉重地说,随着一些文化精英的去世,也带走了珍贵的文化记忆,文化遗产的抢救更显得刻不容缓了。记者 蔡葩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