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民俗钱币古时称"花泉" 表示祝福驱邪之意(图)

发布时间:2014-06-13 19:18 【来源:】

align="center">

富贵荣华

清乾隆重宝宝泉局龙凤开炉钱

  民俗钱币古时雅称“花泉”,俗称“花钱”,相对于流通的行用钱来讲,“花泉”的功能是用来表示祝福、驱邪、佩戴、把玩等,但由于其书体和图案不拘一格,工艺复杂,而且存世量非常有限,大大低于行用钱,精品民俗钱币更是少之又少,已成为收藏者竞相追求的目标。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民俗钱币的普及和推广,爱好者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收藏群体。在当今艺术品投资领域中,部分品种的民俗钱价值已远远超出同时期的行用钱,这充分证明民俗钱的收藏价值和美学价值已渐渐被认可和接受。

  5月26日,“吉金雅藏——中国历代民俗钱币展”在中国钱币博物馆举办,展品多为精品和珍稀品,有不少是首次公开亮相,体现了当今民俗钱币收藏研究的最高水平。展览生动展示了中国历代民俗钱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尤其是重点介绍了民俗钱的丰富种类,堪称是一场民俗钱币的盛宴,令钱币爱好者大开眼界。展览将于10月15日结束。

  民俗钱的缘起与流传

  在我国古代,将货币流通领域正式流通的钱币称为行用钱,为皇室、民间铸造的、非正式流通的钱币统称为“压胜钱”,主要用于馈赠、玩赏、配饰、卜卦等,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压胜,亦称为厌胜,是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厌胜法,运用此法可以制服人或物。可见,压胜钱实际上是人们据厌胜法的本义,为避邪祈福而铸造的一种赏玩之物。压胜钱上面的文字、图案多涉及传统文化、宗教艺术、社会风俗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特殊载体,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近年来,随着钱币收藏领域的拓宽和研究的深入,一些收藏者和研究者也提出了“花钱”、“吉祥钱”、“玩钱”等名称,但是这些名称并不能涵盖非流通钱币的全部用途和文化内涵。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民俗钱”这一概念能够较全面概括这类非流通钱币的用途和文化内涵。民俗钱内容丰富,是各朝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

  关于民俗钱的产生,现在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其最早起源于汉代。西汉末年,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受佛教生死轮回思想的影响,冥币开始产生,这是特意为死者在九泉之下“花费”的,寓意灵魂永存。

  铜质小五铢大量存在于西汉中晚期墓葬中,1990年汉宣帝杜陵一号丛葬坑出土了小五铢809枚。小五铢非流通钱,是专供阴间使用的钱币替代物。自西汉之后,民俗钱的种类不断增加。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第四次币制改革铸造了布泉。布泉旧称“男钱”,传说妇女佩戴此钱,可以生男孩,反映了人们期盼多子多嗣、人丁兴旺的愿望。东汉时铸造的吉语五铢及很多吉语钱币,增添各种吉语或鱼形图案。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的吉语民俗钱,辽宁绥中窖藏出土的画像民俗钱,内容都十分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每当宫廷内有祭典活动,都要专门铸造压胜钱,悬挂在宫灯下,这种习俗逐渐传入民间,相习成俗。历经宋辽金元,民俗钱得到全面发展,品种、数量均比前期丰富。到了明清两代,民俗钱币的铸造和流传达到鼎盛时期,内容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称谓更是名目繁多,形制、铭文、纹饰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界。

  民俗钱自诞生之日起官民并铸,早期多为官铸。官炉铸造制作精美,铜质精良,钱径大而且厚重。有些品种的精美度完全不亚于行用钱,甚至超过行用钱的铸造质量。民间铸造的民俗钱,也有不少上乘之作,题材广泛,样式多样,不拘一格,代表了当时民间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民俗钱的材质有金、银、铜、铁、铅、锡等,以铜质居多,也有少量玉、瓷、象牙、木等材质。

  民俗钱的产地很广,唐宋以前的民俗钱多出自于华北、西北和山东等地,明清以后,全国各地都有民俗钱的铸造,目前可以确定的有京炉、川炉、浙炉、苏炉、粤炉、闽炉、云炉、贵炉、湘炉、桂炉等。

  民俗钱的形制在继承古代流通货币的同时,又发展创新了一系列品种。既有传统的圆孔圆形和方孔圆形,又有刀形、梅花形、莲花形、葫芦形、仙桃形、蝴蝶形、祥云形等,千姿百态、五花八门。民俗钱的内容包括婚丧嫁娶、诞辰祝寿、佛教经文、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历史故事、诗词曲赋等,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民俗钱的图案品种繁多,铸造工艺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玲珑剔透的镂空钱

  镂空是中国古代雕塑工艺的一种技法,广泛应用于玉器、石器、骨器、漆木器以及陶塑等工艺的制作上。将镂空技术应用在压胜钱的铸造上,冠之以“镂空钱”。又因其形象玲珑剔透,而名“玲珑钱”。这类钱多饰以花草,所以又称为“镂花钱”和“通花钱”。

  镂空钱始铸于汉代,形制以圆孔形为主,铸工十分精美,纹饰以植物、动物、人物为主,丰富多彩,极具观赏性。其中花卉是镂空钱纹饰中最多的一种。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教装饰艺术中的莲花图案大量用于日常器物。民俗钱中最早的镂空钱就是用的莲花图案,如“莲花贵子”钱,青铜质地,面背皆为一朵盛开的大莲花,上面有巨大的莲蓬,“莲”与“连”同音,寓意“连生贵子”。

  动物类纹饰以深受人们喜爱的龙凤图案为主,此外还有鱼、麒麟、鹿、鹤等。如“双鱼”钱,清代铸造,面背各有一条鱼和一条龙,造型稚气,以鱼化为龙,寓意金榜题名。展品中的“双龙短尾”钱,辽代铸,青铜质地。面背双龙作蜷身升腾状。龙身躯肥短,鳞甲清晰可见。口吐一宝珠,无爪,长嘴,长角,短尾。钱币边廓装饰有珠点纹图案,铜质精良,制作精美,非常少见。

  品种多样的钱文钱

  钱文钱是指正面有正式流通钱币上的历代纪值、纪年号、纪国号等铸币铭文,背面为各种类型的纹饰和图案(龙、龟、蛇、七星、宝剑、僧人等),形制古雅。钱文钱很少为当代铸造,多是后人在钱背添铸各种吉语和图案。南北朝时期北周铸造的五行大布钱铸工精美,钱文以玉箸篆书体闻名于世,故后世的工匠多仿铸五行大布钱,制作的钱文钱面文为五行大布,背有龟蛇七星剑等图案。

  北宋大观通宝和崇宁通宝当十大钱,钱文为宋徽宗御笔亲书,铸造精美。后世特别是元代以这两种钱为模,铸造了为数不少的民俗钱。北宋钱文也多见于民俗钱,即“太平通宝”。在战乱年代,太平是每个人的企盼,元、明、清乃至民国,都有以“太平通宝”为钱文的民俗钱铸造,可见深受人们的欢迎。

  富贵吉祥的吉语钱

  吉语民俗钱是指铸有“吉利祝词”类话语的非流通钱币,钱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语汇,所以又称此类钱币为“口彩钱”。官铸、民铸均可见,是民俗钱币中铸量最大、版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品种之一,且广泛流传于世。吉语钱多用于社会交往、传递感情,表达寄托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吉语民俗钱大概包括祝寿类(如福寿康宁、天下太平)、仕途类(如指日高升、万里封侯)、科举类(如五子登科、状元及第、连中三元)、生意类(如日入千斤、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愿望与赞美类(如川流不息、龙凤呈祥)等。这些吉语记录了历代百姓固有的生存意识、信仰崇拜和美好理想。展品中有一枚“万寿无疆背大雅”钱,清代宫钱,面楷书“万寿无疆”,背楷书“大雅”。这枚钱是为慈禧六十大寿所铸。 “大雅”二字,指慈禧御用斋名——大雅斋。据传 “万寿无疆”四字,为慈禧亲笔手书。此钱文字高挺,制作精美厚重,系由宫廷监铸,非常罕见。

  活泼生动的生肖钱

  生肖民俗钱正面是十二生肖图案和名称,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多为八卦、星官、吉语等相衬。有的一个生肖为一枚,12枚为一套,有的将十二生肖图案全铸于同一枚钱上。生肖钱内容丰富,形体大小有别。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由12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组成,被广泛使用。生肖钱种类很多,有八卦生肖钱、吉语生肖钱、星官生肖钱等。生肖钱始铸于宋朝,以后历朝历代均大量铸造,尤以清末民国初年为盛。生肖钱佩戴在身上,保佑平安吉祥。展览中有一枚“孔子讲学生肖钱”,宋代铸,青铜质,宽廓。面穿右为孔子讲学状,穿左为一弟子聆听状。背十二生肖图,分别列于圆圈内。内轮廓上下左右以及穿四角各饰有祥云纹饰。制作精湛,属于珍稀品种。

  驱邪避鬼的八卦钱

  八卦民俗钱面为八卦符图形,兼书卦文,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字;背多为咒语,也有背饰神话图案。在民俗钱家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东汉到明清皆有铸造。相传民间有“一个铜八卦胜过五十钱”的说法。有的八卦钱的上廓附卷云纹或蝙蝠纹,寓意福从天降。八卦钱主要用于镇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占卜等。人们习惯将八卦钱放置房梁上,避妖邪,祈福祥。人们为避兵乱、镇妖害,在建房时,也放置八卦钱。清王朝灭亡之后,八卦钱主要用于巫术占卜了。

  文人雅趣的娱乐钱

  娱乐钱也叫玩钱,主要有打马格钱、棋钱和选仙钱三种:打马格钱俗称“马钱”。打马格是宋代开始在文人雅士之中流行的一种游戏。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对打马格游戏非常喜欢,而且颇有研究,她撰写了《打马图经》,称赞“实博弈之上流,乃闺中之雅戏”。玩打马格游戏时用的工具就是俗称的马钱,历代民间均有铸造,品种多样。有的一面铸有马形图案,一面铸以马名,多为历史上传说中的名马;有的一面铸有骑马将军或马形图案,一面铸以将军姓名或职官名,涉及先秦以来的名将及职官。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传世打马钱大多是宋元时期之物,但后世也有仿铸。

  神灵保佑的佛道钱

  这类民俗钱上面都铸有与道教、佛教相关的人物或咒语。道教表现在民俗钱上铸造有星官、玄武、符文等题材。如展品中的“真武太上咒文”钱,宋代铸,青铜质。面右为真武披发仗剑于玄武之上,真武着戎装,穿左上为符咒,下为小鬼抱拳提袍,作服从状。背为太上咒文。此外,道教类的民俗钱还多铸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图案,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佛教表现在民俗钱上铸造有“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文字,或者以佛教故事为内容,目的是为了传播教义和驱妖除魔。

  观形看文赏图

  民俗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风俗习惯,是中华钱币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琳琅满目的民俗钱为我们研究、考证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及民风民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钱属于最早的纪念币范畴,现在我国每年发行的金属纪念币大概就是承袭了古代民俗钱的遗风。

  民俗钱币不是批量铸造,数量稀少,极具收藏和鉴赏价值。但由于民俗钱币历代有续铸、翻铸及仿铸等现象,且至今不绝,因此,对民俗钱的鉴赏要仔细结合钱币本身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所以,我们在收藏时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观其“形”,即以钱币的形制判断该钱的年代和真伪。民俗钱币除了少数有年号的容易断代以外,一般没有显著的纪年信息,因此只能从钱币的形制特征进行辨别。就形制而言,其经历了由单一向多元的发展进程。明代以前的民俗钱币钱形主要以方孔圆钱为主,以后钱形趋向多样化,出现了花形、星形、钟形、梅花形等多种形制。民俗钱币的形制在中国货币文化领域独树一帜,与同时代行用钱的风格迥异。

  第二,看其“文”,即以钱币上面的文字判断该钱的真伪。民俗钱上面的文字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以吉语钱来说,汉代经常出现“常乐未央”、“长宜子孙”等吉语,字体有些像汉瓦当或五铢钱的篆体;清代的多为“万年天子”、“天下太平”、“人恭则寿”等,多为楷体。总体来讲,民俗钱币的文字书法变化多样,秦汉古朴随意,唐代典雅豪放,宋代洒脱大度,明清拙板秀逸。

  第三,赏其“图”。即以钱币上的图案内容和风格特点,来判断其真伪和艺术价值。民俗钱图案蕴涵的内容极为丰富,堪称中华民族民俗风情的历史长卷,可以说多姿多彩,如诗如画,每个图案都表现一个优美的故事。汉代民俗钱图案较为简单,多为星斗、六博棋局、四灵、祥云等纹饰,表现了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崇拜;隋唐宋元时期出现了佛像、八卦、符咒的纹饰,说明这一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发展,其宗旨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至明清时不但钱形各异,而且由于不同纹饰、文字的搭配,使图案内容也丰富起来,如鹿、鹤、青松图案,寓意“福禄”。 此外,汉代采用范铸钱,而唐代以后则采用母钱翻砂工艺,因此从这一方面入手,也有助于对民俗钱币真假的鉴别。根据以上方法再参照有明确年代的出土文物及民俗文物,通过比较,我们就可大致对手中所藏民俗钱币的年代和真伪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作者 王纪洁)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