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藏在中国美术馆的《父亲》

发布时间:2014-06-11 17:16 【来源:深圳商报】

  的成名作《父亲》。

  1980年,尚在四川美术学院读书的以伟人画像的规格,用写实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画家满怀深情地将该作品命名为《我的父亲》又名《父亲》。《父亲》的横空出世,深深震撼了当时的中国画坛。

  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父亲》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时的评委、现任深圳画院院长。

  大巴山出《父亲》

  1981年,油画《父亲》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奖,被认作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如今,画中的这位老农也早已超越生活原型,成为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象征,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敬爱的“父亲”。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父亲》的原型是大巴山一位叫邓开选的老人,创作《父亲》有这么一段故事,在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年,快到农历大年三十,他第三次到大巴山,在路边公共厕所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这个场面触动了。“看到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他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动,然后回去马上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这样一个场面。”认为,这些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

  后来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通知下来了,准备用《收粪的老人》创作一幅作品,并要以“伟人画像一样大的画”的规格来创作,正式创作以前,又回了一次大巴山寻找邓开选老人的照片来塑造老农民形象,经过多次修改,作品终于成型,画的题目也从《收粪的农民》变成了《我的父亲》。

  当时有人看了《我的父亲》表示,这幅画看不出是旧社会还是新社会,于是提议加一支圆珠笔,放在耳朵上,因为只有解放以后才有圆珠笔,旧社会解放前是没有圆珠笔。很赞成,于是很快把圆珠笔画上去了。

  为了缩小这个圆珠笔视觉上的强度,把透视画得特别大,基本上是正面透视的一支用竹竿套的那种带圆芯的笔,加上的这支圆珠笔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几乎不容易发现,可是就是这小小的一笔改动就决定了《父亲》这一具有历史性的作品和的未来命运。

上一页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