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史一墨的绘画之路:从农民到打工仔再到职业画

发布时间:2014-06-10 11:57 【来源:】

>  长沙6月9日电 题:史一墨的绘画之路:从农民到打工仔再到职业画家

  记者 邓霞

  认识史一墨纯属一个巧合,那是应邀朋友的一个饭局,史一墨携妻儿也正好在座,便随意地闲聊起来。

  衣着简单、面庞略黑、身材壮硕,史一墨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朴实、内敛而睿智,没有想象中艺术家那种难以亲近的范儿,更多的是平民化的亲和,偶尔还会透出一丝腼腆而憨厚的笑容。席间,他话并不多,更多的是在旁细心照顾儿子饭食,完全看不出是一位历经艰辛、充满才气的画家。

  后来再次和史一墨深入接触,他的生活经历及画风让人深受感动。日前,史一墨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绘画源于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史一墨身上显得尤为突出。我们的话题自然也从一墨艺术之路的起点开始。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最开始是在墙上涂鸦,用泥巴捏东西。”回想往事,史一墨至今仍有些怀念。虽然当时还没有接触到笔墨,但史一墨已会用木炭在墙壁上画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每逢过年时,他还将家中红纸裁成半尺见方大小,在上面画上喜庆的喜鹊、梅花之类,用这些画作从乡亲换回一些零钱、糖果。“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大家都很喜欢,有时还能把下学年的学费赚回来。”

  史一墨学习成绩很好,被保送到初中,却阴差阳错,误过了报道时间,不得不去重读一年。但在重读的第一天,上了两节课便感无趣的史一墨逃学了,他跟父母说,自己不读了,读起来没意思。父母问他不读了准备干什么时,他想想说,我想当画家。至此以后,无论史一墨身在何处,从事何种工作,这个信念也一直伴随着他。

  13岁那年,史一墨在父亲的陪同下,带着30斤米和几块猪肉当做束脩,拜当地一位出身黄埔军校的老先生学国画。迫于生活的压力,三年后,史一墨开始辗转各地,他当过保安、卖过艺,画家的梦想似乎跟他再无瓜葛。

  直到有一天,史一墨在广州花都看到一个宾馆招美工,有着美术功底的他轻松地通过了考试,这也让一墨重新拾回了画笔。“我每天有空时就画宾馆的客人和服务员,宾馆的四百多个同事都被我画了一遍了。”现在,史一墨速写极快,不论画什么人物,都能信手拈来而不雷同,皆赖于多年的写生。

  2003年,史一墨成为碧桂园的美工,手里有了余钱,他决定去专业院校完成自己继续求学的梦想。并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美术史论,哲学,禅学,佛学书籍。

  或许是发现了自己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史一墨开始给一些报刊和艺术机构投稿,并获得发表且获奖;2004年举办的首个个人画展也引起反响,同年还被中国文人美术家协会聘为艺术研究员。就这样,二十年的艰辛与努力,思考与沉淀,史一墨从农民到打工仔再到职业画家的成功蜕变,从未进入过美术院校的史一墨,步入了中国画坛。

  绘画源于生活

  长期的农村生活、艰辛飘泊的艺术经历,给史一墨的作品带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实无华的艺术特点。洞庭湖里张网捕鱼的渔夫、瓜棚下吸烟的悠闲庄稼汉、骑在牛背上吹笛的牧童……翻看史一墨的画稿,总会觉得一副副生动鲜活的场景扑面而来,用粗率的线条勾勒而成的人物也率真质朴,极其传神。

  熟悉史一墨的人,都喜欢叫他“农民画家”,笑称他是“洞庭画派的掌门人”。这一是指他是农民家庭出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美术院校的教育,纯属野路子;也因他画作题材多来源于自幼生长的洞庭湖畔,土味十足、野趣横生。

  虽然早已离开家乡外出奔波,但洞庭湖畔的人和物一直萦绕着史一墨,成为他画笔下的鲜活素材。“艺术不仅要有艺术性,也要有地域性。”在史一墨看来,洞庭湖的水鸟、芦苇、野生动物等都极具特色,牵动着他的心。

  有一次,史一墨看到有人在洞庭湖里用毒药打鱼,湖面上泛起一大片白花花的鱼尸。看此场景,他非常痛心,给渔政部门等单位打电话投诉,都没有得到有效答复。于是,史一墨拿起了画笔,倾注心力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殁》。在这系列作品中,一条条鱼儿被渔网、鱼钩困住,细细的丝网和锋利的鱼钩在黑夜中泛出白色的光,投射着鱼的无力与空洞,画面让人极为震撼。后来,《殁》系列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并被展委会收藏。

  “绘画是心灵的产物,是瞬间的真挚体现。”史一墨说。可以看出,在这一幅幅鱼儿画面的背后,饱含着画家对人文的关怀,他正用手中的画笔呼吁人们要关注环境、爱护大自然。

  绘画源于思考

  伴随着成功的到来,各种邀约、应酬也越来越多,但史一墨很不喜欢凑这种热闹,他更愿意静静地闭关创作。

  “在喧嚣的环境中,创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因为它需要思考。”虽然被绘画界和收藏界广泛认同,史一墨却一直不断在探索艺术的奥秘。

  今年春节期间,史一墨闭关“顿悟”出五大艺术审美观点:好看、有味、深度、责任、神秘。在他看来,创作是一个矛盾体,所用的一笔一划和色彩都是矛盾的,“我们对艺术的创作也是矛盾的体现,力求整体和谐,今天肯定自己,明天否定自己,画家总是在肯定与否定的夹缝中呼吸”。

  史一墨进一步解释说,“好看”的基础是美,形式美、色彩美、构成美等都要在一幅画里体现出来;“有味”就是要有味道,中国画要有中国的味道,要有民族性、地域文化和自己的个性;艺术作品的“深度”则来自画家自身的人生感悟,以及对生命的理解,这也是画家的美学思想;“责任”是艺术家对社会的良知和责任感,包括对人性的思考、对人文的关怀、对自然的保护,要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作者的呐喊与思想。

  “最后一个是神秘,艺术作品如果不神秘,就缺少对未知世界的了解与探索,对超自然的幻想是不够的,通常神秘是建立在当前人类自然科学无法解释或人类科学知识的一种极限挑战。”史一墨说,这就要求画家要有前瞻性,要让自己的作品一千年后还有人来研究画作里的符号所表达的意思,“现代人可能看不懂,但它是来自画家灵魂深处的东西,是画家对未来的思考”。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