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青铜器 讲述成都文化包容性(2)

发布时间:2014-06-09 11:15 【来源:成都日报】

  “故宫博物院也有一个这样的战国铜壶,虽然形制相似,但是我们眼前这个铜壶一看就是成都本地工匠制造的,而且还采用创新性的加工方式。”林向对铜壶的暗纹津津乐道。他说道,这个铜壶于1965年在百花潭中学发掘现场10号墓出土。壶是当时人们饮酒时的必须工具。古人将铜壶装着酒,合着香料,分给大家吃。这在当时是很重要的礼仪。这个铜壶虽然形制外观看起与中原地区的铜壶一致,但是它的制作工艺更具特色。其花纹是以镶嵌的创新手法制作。他进一步解释道,铜做好后,外观的花纹留下了很多凹槽,蜀人的工匠在凹槽中加入铅,经过打磨,铜的金黄与铅的青白交相辉映,呈现出全新的美感。

  采访新发现>>>

  2000多年前的青铜为何光洁如新?

  新都战国墓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墓中出土188多件铜器,各式各样的古蜀国青铜器闪烁出幽幽的亮光,经过2000多年岁月刀剑放射出夺目的寒光俨然如新。大量的青铜器与之前我国出土的同时期的青铜器表面颜色完全不同,而是完整地保留了青铜最原始的金黄色,就连提梁壶上的棕绳,都历经两千年而不腐烂。究竟是当时的古蜀人有超高的防锈防腐技术还是自然形成的呢?

  专家介绍,原来,这些事在古墓腰坑中发掘,而腰坑中聚积了大量的水,水隔绝了青铜器和外界的空气,使得青铜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没有被腐蚀氧化。同时,战国墓独特的结构和建造工艺也保护了这批文物,墓葬的外面有一层土,这种特殊土质细腻严密,将墓室和外界隔绝开来。所以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才能有幸看到青铜器原貌。

  专家说法>>>

  成都:中国文化的“水库”

  “成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古代交通,东出三峡俯临江汉吴越,西接‘藏彝走廊’连通中亚南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诗人李白的抒情,‘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才是太史公司马迁亲自考察所见的实情。”林向告诉记者,通过博物院展出的一系列先秦战国时期成都青铜器,人们可以发现在全国的同一时期,先秦时期的成都文明程度是很高的,而且与周边的文化交流频繁。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中,除巴蜀式铜剑和漆器上的“巴蜀图语”等含有特征鲜明的巴蜀文化因素外,还明显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如木椁的形制、墓葬的制法、铜器“邵之鼎”上的铭文以及漆器上的凤纹等;中原文化的影响在此墓中也有反映。中原式铜剑和鼎等铜器的造型,带有中原文化的色彩,反映了成都的文化包容性。

  战国中晚期,由于社会结构和观念形态的变化,青铜器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开始出现写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艺术画面。成都考古发现的大批青铜器,表明成都先民们在不断吸收来自中原及秦楚文化的同时,创造出自己独有的辉煌。而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明高度。林向说,在先秦战国时期,成都的经济文化地位很高,与中原文明平行发展而紧密联系。

  他说,在先秦时期,那时的成都是一个很大的王国,是当时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家族的一族,这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林向独到地评价说,文化是交融的,因此,四川盆地的巴蜀文化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犹座水库,对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起到了流动、储存、调节、融合、扩散等的“水库效应” 。当中原有天灾人祸,这里就成为人口和文化的“避难所” ;时机成熟时逐鹿中原的“根据地”;开拓西南边疆的“前哨基地”。这种“水库效应”在历史时期四川盆地几次大规模移民浪潮中:秦汉、两晋、五代宋、明清、抗日战争,更见明显。而在文明化的源头这种“水库效应”也有体现,巴蜀考古为这种效应提供了地下物证。

下一页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