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等浙江濒危剧种有望重焕生机
发布时间:2014-06-06 18:10 【来源:】
5月27日晚,在海宁大脚板乐园,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日报社、浙江广电集团、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主办的第九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之“皮影戏说”“木偶情缘”进行了首场演出。这两个主题的展演分设海宁皮影戏专场、泰顺木偶戏专场、丽水提线木偶戏专场等11个专场。
在人头攒动的舞台前,点鼓声声、锣钹鸣响,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表演正酣,色彩古朴的皮影人像纤毫毕见地映射在幕布上,逗得台下的小朋友不时发出开怀的笑声。在舞台背后,75岁的海宁皮影戏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坤荣正带领徒弟们挥舞手中小皮人,“打”得好不热闹。18岁就拜师学艺的张坤荣深爱皮影这一行当,他说:“皮影戏表演要充满感情,要深入进角色里面去,这样才能吸引观众。”
皮影戏起源于西汉,“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后,皮影戏在杭州(临安)兴起,当时的海宁率先出现皮影戏演出,且在演出时将海宁民间曲调“阿拉腔”收入戏中,形成具有海宁地方特色的皮影戏表演。继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2011年底,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海宁江南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成立,经多年努力,已恢复传统剧目20多部,排练童话剧6部、神话剧10余部,年接待观众几十万人次,并先后在海宁中国皮革城、嘉兴月河街景区、海宁盐官观潮景区定点演出。”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团长沈凤娟说。
浙江的传统戏剧形态丰富多样。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戏剧项目56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戏剧项目24项。然而,皮影戏、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傀儡戏的生存堪忧。艺人老弱病残、后继乏人与市场萎缩,是困扰皮影戏与木偶戏发展的瓶颈。正如岱山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邱宏方所言:“主要的观众群是老人与孩子,民间演出市场难找。传承人表演水平虽好,但缺乏经营头脑。”安吉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周曾辉也表示,安吉项家皮影戏2008年至今找不到传承人,也没有市场,危机重重。
2013年7月19日,浙江省文化厅会同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启动了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签署了共同扶持濒危剧种保护传承的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双方合作期限先定3年。其中,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出资360万元(2013年100万元,2014年100万元,2015年160万元),用于濒危剧种保护。此后,浙江省文化厅积极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公布了12个非遗数字化试点县,重点对传统戏剧等濒危项目进行多媒体抢救性记录,并着力征集濒危剧种各类资料。目前,各地已拍摄和整理濒危剧种录像片和传承人口述史1200多件。例如海宁已拍摄皮影戏剧目录像资料70多件,平阳木偶戏已录制剧目资料60多件。
“我们计划通过3年努力,使全省濒危剧种全面恢复和活跃,焕发生机活力。”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告诉记者。6月下旬之前,“浙江好腔调”将举办“乱弹正传”“目连传奇”“滩簧悠扬”“高腔遏云”等10个专场展演活动。同时,从婺剧、新昌调腔、永嘉乱弹三个戏剧现状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为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提供理论指导。记者 骆 蔓 通讯员 戴炜荣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