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专家忆王世襄:收藏为了学术研究 绝不为投资

发布时间:2014-06-06 10:10 【来源:光明日报】

王世襄

王世襄

  “笔畅意安——纪念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墨迹展”日前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馆悄然开展。没有名人捧场,不设开幕仪式,免费参观。一百年前,学者王世襄在北京出生。他的友人和学生,希望用这种“王世襄”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思念。

  本色

  “一件大圆领儿的老头衫,一条宽大短裤,一双松紧口鞋,手里拿着个大蒲扇,一副随和的街道老大爷形象。”这是古典家具学者田家青眼中的王世襄。

  与王世襄交往多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杨泓,也遭遇过类似的误会。20世纪80年代,王世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找到杨泓的宿舍,给他送了些东西。待王世襄离开后,同宿舍的人忍不住问杨泓:“那个大师傅找你来干嘛啊?”

  在熟悉王世襄的人看来,王世襄并不是为了简朴而简朴,而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田家青说,爱好美食的王世襄,喜欢新鲜又便宜的时令蔬菜,家馔从无山珍海味,到了比较讲究的酒店吃饭,常会下意识地把用作装饰的萝卜花、仙鹤、小桥挑拣出去,“他不是刻意地想做这件事,生活中他本是一位十分能容忍的人,这个动作完全是出于对形式主义潜在厌恶的本能。”

  王世襄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他对学问的态度。董秀玉当年在三联书店做总经理时,常和王世襄打交道。为了编辑、校对一部书稿,王世襄和夫人袁荃猷每天提着菜篮子、坐着公交车到三联书店“上班”,坐在电脑旁和编辑一点一点商量书稿,前后持续了一年多。对王世襄来说,与书稿、文章“较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即便是签名赠书这样的小事,也一定要用毛笔工工整整地书写。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赵珩说,王世襄始终坚守着自己做人的底线,他恪守的准则不会因为经历和身份的变迁而发生任何改变。

  自珍

  王世襄一生著述颇丰,《明式家具研究》《说葫芦》《中国古代漆器》《锦灰堆》等在文物界、收藏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百年纪念之际,友人们感触最深的,是他生前的最后一本书——《自珍集》。

  “《自珍集》写的就是很多在小摊上买到的文物,他的收藏是为了他的学术研究,绝不是为了投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认为,王世襄文物收藏的精神特别值得提倡,“文物、文物,没有了文化,这个‘物’和其他物品就没有区别。”

上一页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