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广州当代艺术的下一站将指向何方?

发布时间:2014-04-28 12:21 【来源:信息时报】

冯峰 《身体里面的风景》 局部  人体血管标本、亚克力、金属支架  2001~2011年

冯峰 《身体里面的风景》 局部  人体血管标本、亚克力、金属支架  2001~2011年

  4月18日,《下一站,广州——广州当代艺术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青年策展人王秀媛策展,邀请了杨国辛、李邦耀、黄一瀚、、江衡、李峥嵘等17位艺术家参展,集中展示广州近年来当代艺术的创作现状。

  开幕式上,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馆长表示:“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已经形成丰富的局面,在这个局面之下,各种流派都有。在这种局面之下,中国当代艺术要走向什么方向,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如今资讯这么发达,网络交流十分方便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参加这个展览的艺术家,在广州当代艺术领域都很有影响力,也参加过国家大展,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很活跃。在广州除了广州美院之外,华南师范大学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学术影响,他们基本构成了广州当代艺术创作的主力军。”

  可以说,这次展览是对广州当代艺术创作的一次集体展示,参展的艺术家都是广州当代艺术各个领域当中的重要代表。通过这个展览,可以看到广州当代艺术创作怎样的现状?现状一词往往与过去、未来相联系,那么广州当代艺术经历过怎样的历程,广州当代艺术未来的未来又将指向何方?

  广州当代艺术从“大尾象”开始

  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广州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广州既是著名的通商口岸,与中国近现代革命息息相关,亦可以说是西方艺术进入中国的发源地。改革开放开始,广州作为最早的开放城市,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交往频繁。从上世纪80年代起,广州逐渐形成了包容与开放的城市文化。在经济开始繁荣的同时,广州也慢慢培育了当代艺术兴起的土壤。

  早在上世纪80年代“85新潮”时期,广州就出现了“南方艺术家沙龙”等艺术群体。“南方艺术家沙龙”可以说拉开了广州当代艺术的帷幕,这个艺术群体包括王度、戴剑峰、林为民、林一林等年青艺术家们。由于种种原因,“南方艺术家沙龙”解散了,但从此在广州留下当代艺术的火种。

  上世纪90年代初,由林一林、陈邵雄、梁矩辉组成的“大尾象”工作组成立了。“大尾象”被广州当代艺术界视为广州当代艺术的真正开端,这三位艺术家曾经都参加过“南方艺术家沙龙”,后来徐坦、胡志颖和郑国谷先后加入了展览。“大尾象”这一名字有戏剧性的来由,据说工作组原本想找一个四不像的名字,已经起名叫“大犀象”,结果写的时候写错成“大尾象”,便以这个更加四不像的名字沿用至今。“大尾象”擅长于利用展场条件布置展览,他们可以在文化宫、酒吧、户外展出在当时具有强烈震撼效果的展览。与现在不同的是,他们既是艺术家,又是策展人。

  从1991年到1996年,“大尾象”接连举办了多次展览,基本上保证了每年举办一次展览。1997年,“大尾象”的艺术家们参加了在侯瀚如和欧布里斯特策划的“运动中的城市”,作品在维尔纳、波尔多、纽约、伦敦、曼谷等地陆续展出。2003年,“大尾象”与其他艺术家代表广东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紧急地带”计划。而在那一年,因为非典的缘故,中国馆没有出行威尼斯,广东艺术家成为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中国代表。

  “大尾象”的成员们处于松散的状态,并不像其他艺术团体一样有着明确的艺术创作方向和约束。甚至成员之间也很少共同创作,只是在举行展览的时候,才聚集到一起。成员之一郑国谷自己还在“大尾象”之外组建了地域色彩浓厚的“阳江组”。当“大尾象”在国内影响力越来越大,艺术家参加国际展览机会越来越多的时候,梁矩辉因病去世,林一林移居美国,徐坦保持着游牧式的生活状态,只有在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时候,“大尾象”的成员们才又聚集到了一起。

  广州当代艺术发展是碎片化的

  实际上,在近三十年来的发展里,广州当代艺术创作一直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想要用准确的点将这些年发生过的当代艺术事件串连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广州当代艺术在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发展没有形成整体的气候,只能从一些有代表性的节点去窥视一二。

  说:“广州当代艺术三十年来实际上经过很多转变,但是广州当代艺术指向目的不是很明确。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是艺术家不是完整地介入,他们是阶段性地介入。然后是一些展览也是,展览没有持续下去。广州的当代艺术不能成为完整气候的原因,在于她是碎片化的。从批评到展览,再到艺术家参与的状态,都是这样一个现状。”

  1992年在广州开展的“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这次展览并不是说在展出作品上带来怎样的轰动,而是在展览的评委会和操作目的上,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规则。这次展览建立了相对公正的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为艺术与市场搭建起桥梁,将艺术品正式公开地投向市场创作当中,这是一个具有开拓性的创举。从这次展览之后,中国艺术与金钱由以往“绝缘”的状态或者说间接关系演变成直面关系,这个转变迫使艺术本质不得不发生变异以适应新的现状。

  但这个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展览,似乎对广州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评价说:“这个双年展,和后来出现的一些展览一样,都只是在广州作出的一个展览而已。但是这些展览并没有让广州成为当代艺术展览的一个中心、活跃地区。这些展览在展出一两次之后,并没有变成长期固定的展览,对广州的当代艺术形成持续的影响。这个状况直到广东美术馆三年展之后才被打破,这也是近十年的事情。”

  与此相似的是“卡通一代”的出现。1992年黄一瀚提出了“卡通一代”的概念,他认为卡通一代是中国有史以来首次出现的由商业文化喂养长大的一代。黄一瀚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抓住了消费文化在中国社会盛行的深刻体验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将观念和通俗文化引入中国笔墨。“卡通一代”在广州得到很多艺术家的响应,响叮当、田流沙、江衡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卡通一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美术界,而是扩展到文学界,形成“卡通一代”文学群,对全国也有深远影响。在北京、四川等地,慢慢出现新“卡通一代”。

上一页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