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天价拍品难拯救艺术品市场 行家冷对“离谱”高(2)

发布时间:2014-04-15 13:32 【来源:广州日报】

  当代艺术或难再“一荣俱荣”

  4月5日,香港苏富比2014春拍举行“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本场重点拍品的《血缘:大家庭3号》以50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 8300万港元落槌,含佣金成交价为9420万港元。这个价格也刷新了2011年《生生息息之爱》的7906万港元的拍卖纪录。记者发现,《血缘:大家庭 3号》曾在2008年以4736.75万港元创下当时艺术家个人拍卖成交纪录。6年时间,该作品翻了一倍,那是否预示着继去年之后,传统“四大天王”又开始发力吗?业内人士似乎并不这么看。经历了2004年至2007年的狂热增长,以及接下来相当长时间的迷茫调整后,专家认为凤毛麟角的“天价”拍品不会为市场带来转折性改变,“一荣俱荣”的期待不现实。“个案并不能代表行情,市场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事实上,更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遭遇流拍或撤拍。

  “资本架空了美好的艺术。”行家吴先生认为,有的评论人士用深奥的理论和逻辑来解释这些艺术,共同创造了“把垃圾塑造为艺术品”的奇迹,愚弄了真正的艺术品市场,“以至于现在学艺术的人,没几个能真正了解西方当代艺术,而流于道听途说。而且自2002年起,受当代艺术火爆的影响,青年艺术家们普遍认为打暴力、色情等‘擦边球’就是有个性。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许多当代艺术作品情调灰暗、晦涩、充满负能量。艺术家失去自我,随大流,肯定走不远。”他同时表示,某些艺术品之所以在外界看来是无由来地暴涨,根本原因在于过剩的资本需要寻找出口,可近几年来,总体行情并不景气,投资市场的回报并不见得比股票、基金等好多少。“用惊爆价让更多人打消疑虑、停止观望、进场接盘?不可能。真正理性的投资应该是买自己喜欢且价钱合适的东西。另外从理念上看,这些文化符号早就过气了,令人审美疲劳。今天我们应呼唤和发掘一批新的当代艺术,把它们当成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需要,可这些屡创‘天价’的东西并未做到这一点。”

  艺术品金融是把双刃剑

  “拉高价炒作没有多大意义,其实市场中很多人都明了。”北京行家莫先生认为,许多市场参与者已经对这种方式疲劳,但奇怪的是,也总会有人吃这一套。“这些横空出世的高价可以完全被看为赤裸裸的资本运作,已经完全脱离书画收藏的范畴。现在艺术品金融化很火,有团队专门将拍高的艺术品拿去银行抵押、融资、贷款等。一幅画放进银行保险箱,白花花的银子就套出来了,而价值很可能是虚高的。”他表示,金融是把双刃剑,近几年它使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影响迅速扩大,但也吹出了不少泡沫。“在雄厚的资本面前,许多拍卖行也无法单纯地扮演传统中介的角色,反而是更紧密地跟资本手拉手,下一盘更大的棋。作为收藏者则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更要量力而行,说到底,推得越高,摔得越狠。那些卖到五六十万元一平方尺的作品,在市场中的流通会健康吗?伤害了广大收藏者的积极性,终究会高处不胜寒。”

下一页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李阳:皈依佛门与家暴无

我的回答是我想当商人,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的老师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正...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