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房中的案与几:低调却不失风采
发布时间:2014-03-18 15:03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传统书房文化>>>
案与几:低调却不失风采
——书房家具详解之四
文/子川 编辑/刘玲芳
核心提示>>>
现代的几式家具多指小桌一类,已与隐几关系不大。在书房中,这些小型几式家具看似不起眼,但在营造书房文化氛围上却是功不可没。
人物名片>>>
子川,传统书房文化独立研究者。2012年出版专著《斯文在兹——中国传统书房文化与器物研究》。
案:曾经的带足小托盘
秦汉时期,“案”并非小型高桌或条桌,而是带有腿足的托盘。唐初儒家学者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描述:“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由此可知,“案”就是带有腿足的托盘,即小型的个人餐桌,是体现古代分餐制的重要器物。因为是托盘,所以案的面并不是平的,而是四周起沿的盘面。汉代画像砖石中可见这种器物的图画形象,如今在日本与韩国也还能见到类似的小案。著名典故“举案齐眉”描述的就是东汉夫妻梁鸿与孟光相敬如宾的场景,其意正是将盛有食物的带足托盘举到眉毛的高度。
古代书房中的“案”则另有所指,一般是指称专门用于阅读、书写的小书桌,“栅足案”就是典型的一例。桌与案的区别不只是四足安装位置的不同,更在于用意的差别。桌,取意“卓然高立”;案通“按”,有下按、下压之意,如笔法中的提按之法,甚为微妙。五代卫贤的《高士图》中同时画有这两种案,梁鸿身前所踞为“书案”,对面的梁鸿之妻孟光所举为“食案”。书案两侧之足为栅足,由多根木条合制而成。栅足案的形制在元代永乐宫壁画中也能见到,不过当时已经变成了高高的供案。
书案的设计与制作工艺都极讲究,如梁简文帝的《书案铭》一文,就是专为一件绿沉漆案所写:“刻香镂采,纤银卷足。漆茶曜紫,画制舒绿。”就高度而言,跪坐时期的书案都不太高,以直身跪坐时自然下垂的两肘高度为准,否则便不合规矩。宋代时起居方式已经演化为“垂足而坐”,案的样式也随之变得不同。如用餐之案已成餐桌,个人书案则变得与座椅差不多高,形制也明显趋于宽大。
到了明清时期,书案演变成了高大的长方桌,同时分化出各种形制,如书案、画案、香案、架几案等,用途也有所区别。书案多用于阅读、书写、放置图书;画案用来放置画卷、绘册;香案专门陈设香炉、香熏等香具;而架几案由于可以拆分组合,适合放置各种器物,或专门用来陈设清供。古代许多大型案的主要用途不是放书,而是上置供品用作祭祀供奉,常出现在寺院大殿、祠堂祖庙等大型建筑内部,所以这种案子的高度一般有八九十厘米,甚至更高,完全不适宜放在书房中作读书、写字之用。翘头案两端翘起,用来展阅长长的手卷最为合适,手卷不至于失手滚落案下。总而言之,书房家具中的案以简洁风格为主,不宜繁琐。案上器物要少,一两件最显清静雅致。
几:高而狭,矮而阔
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曾书:“几,人所凭坐也。”因此,古代人坐时用来倚靠肩臂的小型器物称为“几”。而隐几则是古人跪坐或盘坐时,放在手臂下倚靠的小桌,因其体积较小而常隐于臂下或被袍袖所掩,故称“隐几”。
隐几多呈现长方形或半环形,琴形也偶尔可见。古代图画中经常可以看到隐几的形象,如北齐杨子华的《校书图》中,左侧侍女手中所捧黑色长条形器物便是隐几,大床上最左侧的文士持笔手臂下面倚靠的也是隐几。以这种坐姿写字时,隐几可以有效减轻手臂的疲劳感。隐几在当代日式家具中还能见到,样式虽基本未变,功能却早已废弃。另一种半环形隐几,在古代图画中也有描绘,如辽宁博物馆所藏北宋张激的《白莲社图》中,僧人身前就有这种如同圈椅扶手形制的隐几。
现代的几式家具多指小桌一类,已与隐几关系不大。在书房中,这些小型几式家具看似不起眼,但在营造书房文化氛围上却是功不可没。如造型多高而狭的花几与香几,花几多用来放置花卉、盆景,唐代卢楞伽的《六尊者像》中就有一藤编的花几,精巧细致,几上摆放一瓶白色插花,典雅大方。香几之上放置香炉,如宋徽宗的《听琴图》中有一小型香几,造型简洁挺拔,韵味十足。几上置一小型熏炉,炉中飘出袅袅香烟,与琴声相和,气象高华。在元代画家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中,出现的香几是由一天然树根做成的,上面摆放的是一尊博山炉。而书几、茶几、炕几等几类家具,则以矮而阔的造型为主。
与几有关的还有一件巧妙的益智玩具——七巧板,相传北宋书法家黄伯思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六张小桌子拼成的组合式饭桌,称为“宴几”。之后有人将桌子的数量改为七张,同时可以根据用餐人数的变化,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如三人拼成三角形,四人拼成四方形,六人拼成六角形等,这样用餐时不仅方便,气氛也很好。后来又有人将宴几缩小,做成只有七块板的拼图,渐渐演变成了一种玩具,可以十分巧妙地拼出花样繁多的各种图形,也就是“七巧板”。明末清初时,宫里的人常用它来娱乐或庆贺节日,拼成各种吉祥图案、文字,故宫至今还保存着明清时期的七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