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疫苗事件”重演
发布时间:2014-01-10 11:41 【来源:健康】
此前闹的沸沸扬扬的“疫苗事件”如今终于有了定论。
1月3日上午,国家食药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圳康泰乙肝疫苗调查进展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检查组通过对企业的物料管理、生产管理、过程控制、生产车间、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检查,未发现该企业在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有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其产品各项检定结果均在合格范围内且基本稳定,生产管理也符合GMP规范的要求。因此,初步判断此次疫苗事件累计报告的17例死亡病例与接种疫苗无关。
在很多人看来,事情发展至此,也算有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结果,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基本得到了解决,也该到收场的时候了。但事情恐怕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既然最终证实和疫苗质量无关,那么此前种种对于疫苗的“有罪推定”是如何得出的?从“疫苗致死说”到“疫苗暴利说”再到“生产环节被污染说”等等,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如何加剧公众对于疫苗接种的恐慌?如果这些悬疑得不到解决,那么下一个“疫苗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在其它领域再次上演。
悬疑一:乙肝疫苗真能致人死亡吗?
疫苗事件发生后,各种传言甚嚣尘上。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蛊惑力的当属“疫苗致死说”。那么,乙肝疫苗真能致人死亡吗?事实好像并非如此。
根据“乙肝疫苗”的定义,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即乙肝病毒外衣壳蛋白,这种表面抗原不含病毒遗传物质,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由此可见,乙肝疫苗实际上属于一种“蛋白质”,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既然如此,“疫苗致死说”又是如何出炉的呢?如果单纯出自婴儿家属之口,我们可以认为情有可原,毕竟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家属很难做出理性的判断。但现实情况却是出自各大新闻媒体,这就显得不同寻常。
首先,“疫苗致死”的言论出炉是否经过充分的调研?有没有听取权威专家的建议?其次,在事件尚未有结论之前,是否衡量过该言论对于公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考虑过其对社会稳定的利弊?
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学术交流都应该遵守一个基本规则,就是要把与事件或课题有直接关联的要素进行必要整合,把无关的内容剔除,否则就会出现不正确的结论而误导读者。医学死亡案例是个复杂的学术问题,非一般人士能够解读。所以,有关媒体盲目将死亡婴儿与乙肝疫苗挂钩是非常不严肃的,尽管用了“疑似”俩字,但对社会公众产生的误导效果是巨大的。舆论界和专业管理机构值得反思。
悬疑二:病例初步鉴定能尽快吗?
此次疫苗事件之所以造成如此广泛的影响,与不断增加的婴儿死亡病例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今,已证实婴儿死亡与接种疫苗无关。如果能加快死亡病例的鉴定,就不会引起公众广泛和持续的关注。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生儿(0-28天)死亡率为10.7%,全国每年出生儿童约为1600万。据此推算,全国每年约有17万新生儿死亡,即每天大约有466名新生儿死亡。按照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规定,乙肝疫苗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接种,按接种率75%计算,则每天约有350名新生儿死亡者接种了乙肝疫苗。如此看来,如果不经过初步鉴定,只是将婴儿出生后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作为判断其死因的唯一标准,那么这“17例死亡病例”统计数字的出炉就不足为奇了。
一组没有经过认真研讨的数字,一组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案例就这样唐突出炉,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悬疑三:真相会辨明吗?
本次疫苗事件披露后,康泰生物、天坛生物、大连汉信均遭到重创,而关于疫苗的炒作也开始轮番上演。从“疫苗致死说”到“董事长举家移民说”、“疫苗暴利说”再到“生产环节被污染说”等等,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于乙肝疫苗接种的恐慌。值得庆幸的是,国家食药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及时出手,驱散了笼罩在疫苗头上的阴霾。否则的话,康泰生物很可能步“三鹿奶粉”的后尘-一去无踪。
本次事件中相关部门通过通气会、专家专访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沟通是值得肯定的。疫苗事件收场了,但围绕疫苗安全的讨论不会就此结束。相关部门及疫苗企业应该以更开放的胸襟让媒体和公众参与讨论,让更多人了解计划免疫制度,了解政府及国内疫苗企业为保障疫苗安全所作的努力。疫苗事件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有很多,媒体如何客观地报道疫苗真相,如何负责任地实施舆论监督权想必还有更多的讨论余地。希望随着讨论的延续,真理会越辩越明。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北京确诊1例人感染H7N9禽流
据北京市卫生局消息,1月23日晚,北京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发现一名男性患者...
三种高发癌症的蛛丝马迹
资料图【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慈善时报》报道,近日,英国著名慈善基金...
[ 最新更新 ] NEWS
[ 热点新闻 ]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