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京民俗老手艺人的坚守与彷徨

发布时间:2015-08-17 17:01 【来源:】

原标题:老手艺人的坚守与彷徨

  “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风筝的不多了,这社会上的诱惑太多了!”在后海附近自家的小屋里,65岁的王赤峰感叹道。王赤峰是金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一头白发的他依然精神抖擞,只不过在谈到“风筝这门手艺传承人不多时”声音有些低沉。和他有着同样感慨的还有同样住在后海附近的许崇有,他在“玲珑枕”这门手艺上坚守多年。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他们,听听他们坚守的故事。

  王赤峰:“我的心都飞起来了!”

  “你在北海北地铁站下来,B口出来,然后我骑摩托来接你!”和王赤峰约采访的时候,他声音洪亮。等见到他时,他好似摩托大侠,穿着紧身运动衣、头戴军帽,墨镜也很酷……他说,自己身体这么好,和这么多年来一直放风筝有很大关系。

  在后海附近的自家小屋里,王赤峰看着满墙的风筝陷入了回忆:7岁开始跟随姥爷和母亲一起做风筝,姥爷就是金氏风筝的传承人,金氏风筝是宫廷风筝,最大的特点就是好飞、便宜、骨架好,而且得到过慈禧的赞赏。

  “我一开始做的最多的就是屁帘儿,这是最简单的风筝,三根棍,一张纸就行了。”王赤峰说,他当时连帮大人扶扶骨架都特别高兴,因为每做好一只风筝,大人都要带他去空旷的地方去试飞,“别提有多兴奋了,那时候去的最多的就是天安门广场,风筝飞上天,我的心也都飞上天了!”王赤峰的母亲是一位裁缝,所以在做风筝“裱糊”这门技艺上特别有天赋,“糊得特别工整,你看我的手艺就是跟她学的。”说着说着,王赤峰给记者拿起了一个刚做好的金鱼风筝骨架,细致的裱糊技艺让人叫绝。

  虽然小时候就在做风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但是王赤峰还是远离了一段风筝,他卖过保健品、倒过毛呢、开过公司,很能琢磨,很会折腾。在一番折腾之后,他发现做风筝才是自己的最爱,“只有做风筝的时候,我的心才能静下来,而且我做风筝也能够养家糊口,为什么不继续做下去呢。”于是,王赤峰一做就做到了现在。

  故事:鹰风筝无风能飞

  在王赤峰的家里,一张报纸已经发黄,但是被他裱了起来,上面说他是“鹰王”。原来,他擅长做鹰,扎制的鹰风筝可以无风放飞,高可入云霄,低可擦地面,常引来真鹰共舞,使路人“啧啧”称奇,也因此得名“鹰王”。在王赤峰的家里墙壁上,就挂着一些他扎制的鹰风筝,大大小小,似乎都要飞向高空。

  王赤峰说,他在18岁那年,到内蒙古上山下乡,那时候继续做起了风筝,“寂寞的时候自己放一放,有时候看到鹰伸着翅膀在蓝天白云下,你说它一动不动的能够一圈一圈的展翅滑翔,我就想,为什么它就翅膀不动它就能够盘圈?那我的风筝呢,风大了或者放飞技术还不纯熟的时候会翻跟头,这完全是两个姿态,就一直想琢磨。”后来,他琢磨出“无风放飞”的鹰风筝,并因此成名。

  “无风放飞?”看着记者惊讶的表情,王赤峰继续解释说,做传统鹰风筝的时候,一般会头轻一点,翅膀上扬一点,尾巴稍微重一点,这样能稳稳地在天上飞。不过他现在做的鹰风筝,若要无风能够放飞,能够盘旋,就需要头重一点,“一般头直着,不是探着头往下弯着,这就是一个仿生学原理,就是仿造真鹰在空中展翅翱翔的姿态来做出的鹰风筝。”王赤峰还幽默地解释说,以前的鹰风筝都被称为“傻鹰”,现在的都叫做“盘鹰”。1987年王赤峰在山东潍坊参加国际风筝大赛的时候,他的鹰风筝已经能够无风放飞了,不过那时候还不够炉火纯青,一般还是要有一点一二级风。随后技艺越来越纯熟,王赤峰的无风放飞也越来越熟练,“想炫风筝的时候,忍不住半夜两三点钟要看风筝飞得怎么样,叫上一起的同行,大家伙儿就蹬上自行车,半夜两三点就奔天安门广场。”

  做风筝做久了,放风筝放久了,王赤峰的感悟挺多,他说:“风筝和线与人有一个很默契的心灵感应,比如说鹰在盘旋的时候,这只鹰如果头冲里,你就收线,它会往高升,如果头没有冲着你的时候,如果你收线,它就会快速地往下放,就会落下来,利用这些原理,一只鹰风筝就能够像活的一样,可以快速地爬升,可以盘旋,也可以擦着地面飞。”

  许崇有:“缝玲珑枕要心细”

  告别王赤峰家,记者又来到同样位于后海附近的许崇有家,他坚守的一门老手艺是玲珑枕。记者刚一进他的小屋,他就从里屋一下子拿出来好几个枕头,“这是玲珑枕,我家大部分玲珑枕都在前门一个店里摆摊卖着呢,我老伴儿在那儿看着呢。”

  关于“玲珑枕”的来历,民间至今流传着两种说法,都与慈禧有关。据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一路上心急如焚,犯了耳病,都化脓了。于是,随行御医研制了这种透气的“玲珑枕”。因六面各有一个孔,侧身睡时,耳朵放在孔里,可产生透气、凉爽的感觉。后来御医把这种“玲珑枕”的做法传到了民间。另一种说法是,慈禧出逃后,疑心重重,夜不能寐。有大臣从民间找到了这种“玲珑枕”,因四面透风,可以听到细微的动静。慈禧枕后,感觉可以听到更远的人说话、评论,才得以入睡。

  许崇有说,他家的玲珑枕手艺就是从宫中传出来的,现在已经传到了第四代,“我从小就跟父母学,学这个需要眼睛好,心细,你得一针一针缝啊,不能有半点马虎。”这玲珑枕用的都是上好的面料,有云锦、织锦缎等,这云锦一米就要2800块钱,容不得半点浪费,枕头里面填充的则是黑苦荞壳,具有安神除燥除湿的功效。

  现在让许崇有烦恼的是有人冒充他家的玲珑枕,有的是机器生产的,有的是河北生产的,都说是宫廷手艺,“简直是欺骗消费者,那机器缝的一看就能看出粗糙来,也不结实,缝制这玲珑枕特别费工夫,一星期差不多也就能做一个,春节庙会时卖得最火,那要我做一年才够卖那么一个月的。”

  心愿:老手艺传到全世界

  让许崇有烦恼的还有传承人的事儿,他说玲珑枕是一个小众化的物件儿,现在很少有人能一针一线缝下来了,“我儿子现在在投资公司上班,我倒是希望他能传承下来,但是以后的事儿不好说。”为了让社会了解这门手艺,许崇有还经常到社区讲课,让大家熟知,“我就是想找一个合适的人,这个人要人品好,而且还得踏实,人品好是因为我不希望他学会了就走捷径,就去用机器做,踏实是因为这门手艺太需要心静了,不能有一点分心。”

  同样在后海附近,王赤峰也有着同样的思考,他看着满墙的风筝,倾注着对风筝的热爱,“从构思到画图到扎制全部我自己一个人手工完成,开始做风筝,我便立刻沉浸到自己的世界中,我一定要将中国的传统手工风筝发扬光大,要放到全世界去。”王赤峰说,现在一些人做风筝都是一时兴起,是个兴趣,真正拿它当成职业的很少了。还好,王赤峰的女儿决定要将金氏风筝的手艺传承下去,现在父女两个人经常到学校和社区去讲课,让大家知道还有做风筝这门手艺。不过,王赤峰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学这门手艺,将风筝事业做大,“有人就做得不错,有个年轻人在德国策展,有车展和啤酒展,都能将风筝利用上,这就是新变化,我希望这样的事儿越来越多。”

  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高巍说,作为一个民俗工作者,他多年来没断了与民间艺术家们的交往。从中,感受到了他们的不易,他们为传承民族文化所做的贡献,还有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不适、迷茫和奋争,“由于民间艺术历史都比较久远,发展水平较高,但与眼下的实际生活不免产生距离,再往上升的空间有限。所以,民间艺术面临着历史的挑战,当然也同样面临着历史的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将有利于民间艺术的浴火重生。”高巍建议,在之后的民俗工作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春节庙会等传统节日活动,将民间艺术按照不同的节日主题推出,成为广受百姓欢迎的节日体验项目;同时,抓住全社会关注非遗保护的大环境,帮助他们争取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让更多的人传承老手艺。

  (记者 于建文并摄)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北京“暂住证”将升级为

在京居住6个月以上的且符合在京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

北京养老金上涨6.5% 9月底

昨日,记者从北京市人社局获悉,该局局长徐熙在12345热线接听群众电话时表示...

北京7区定“疏功能减人口

故宫周边重点疏解、簋街将疏功能控人口、动批众合市场年底完成疏解、锦绣大...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