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 北京再造“第三生活空间”
发布时间:2015-07-13 12:32 【来源:】
原标题:北京再造“第三生活空间”
这么多绿地,从哪里来的
难点和亮点
都在搬迁之后
许多北京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家和单位之外的“第三空间”,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胡同,购物加聊天的菜市场,结伴出游的公园……不知何时,胡同变得拥挤不堪,公园成了导游小旗子的天地,菜市场升格成超市里冷冰冰的货架,或者城乡结合部难以落脚的菜摊。
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难点不仅在搬和拆,更在搬迁之后。作为一种愿景,当占据城市核心地段的批发市场退出,久违的绿色出现在家门口,新的商业场所让孩子们尽情戏耍时,一个与每位市民息息相关的大命题渐渐清晰:北京,正努力把第三生活空间还给它的居住者。
本报今起推出的系列报道,如果能让您有旧日重来的感觉,那么,在京津冀大协同中,老城重组、宜居之都的路子也就走对了。
拆
西黄城根三角地成了小微绿地
早上6点一到,家住西黄城根南街的许老爷子准时出门,奔向胡同口的那片小微绿地。从北向南看过去,这片绿地呈倒三角形,只有4000平方米,跟公园比是小了些,但是周边的老人特别喜欢到这儿来转转。现在这个时节,玉兰的叶子绿得发亮,吸足了水分的雪松和银杏生长茂盛,春天时满树开花的海棠此刻正挂满了乒乓球般大小的果子。花池子里有一两株晚开的紫薇花点缀在冬青丛中,淡紫色的小花一簇一簇的,看着就赏心悦目。这片小微绿地南边种着一丛细弱的竹子,竹叶青青一直延伸到西黄城根南街23号楼的围墙上。
许老爷子到休闲广场上的时候,三五个老拳友已经到齐了,大家聚精会神地打一套拳,然后一边聊天一边沿着马路在树底下快步溜达几圈,这个早晨才算完整。上午九十点钟,绿地这儿又重新热闹起来。每到这个时候,许老爷子总是冲上一大杯浓茶水,拎着一摞报纸,坐在花池子上慢慢地看,老爷子感叹:“现在年纪大了,没有人理我,有的是时间,”看看报纸还能再消磨一上午时光。
老爷子今年70多岁了,在这附近住了几十年。最初这片三角地块就是一片空地,啥也没有,再后来来了个汽修和洗车行,除了正经的建筑,旁边还搭建起一些彩钢板的小棚子,修车、洗车的工具乱摆乱放不说,店门口经常是污水横流。那时候,许老爷子买菜经过的时候都得踮着脚绕着走。既然做的是修车、洗车的生意,店门前的汽车一天天多起来,还都是乱停乱放的,人一多垃圾也多了,再跟污水沾在一起,就更脏了。老人一想到出门要经过这片地都有些头疼。
2013年的时候,听说这一片要拆,许老爷子也没太当回事儿,以为拆了肯定是哪家又盖个楼或者是个餐馆。2014年,这一片地拆完了,拆出来一片三角形的空地,再后来,一开春,空地上突然多了些透水砖、花岗岩和青石板,西城园林绿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始入驻施工了。工人们平整完土地就开始铺广场、砌花池。没几个星期,广场就铺好了,青色的花岗岩和透水砖看上去古朴又雅致,那三层的大花池子也是青色的花岗岩,每隔5米左右就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中式灯箱,与周围的老胡同、附近的礼王府融为一体。前后两个月的时间,这片小微绿地就建成了。打那以后,许老爷子就不用再坐公交去公园遛弯了,家门口也有了一个小公园。有时候,退休前的老同事来找他叙旧,老爷子也会带着人家去绿地坐一坐。
修
把明城墙梳妆打扮起来
从许老爷子家门口的三角形小微绿地再往南走,一直走到路口就是另一片小微绿地。与三角绿地相比,这片小微绿地公园的面积更大一些,沿着小区呈狭长形分布,园子里竖立着红色的“关爱”雕塑,用大理石制作的城墙拐角介绍嵌在冬青丛里。
在这片小微绿地中有一个全北京最独特的历史文物遗址——明清皇城西南城墙拐角旧址。根据大理石刻上的记载,这个地方属于明清皇城的西南拐角,是在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形成的,当年明成祖于紫禁城以外、内城以里营建皇城,以围护紫禁城,本应为规整长方形的城墙在西南拐角处分别向东(今灵境胡同)、向南(今府右街)拐了两个角,使得皇城有了一个独特的西南拐角。二十世纪50年代,拆除皇城城墙时,西南拐角的基础被埋在了地下。2000年,市政部门在一次道路改造工程中发现了这段独特的西南城墙拐角遗址,同时还清理出一处明代的涵洞和沟渠,随后有关部门将这段皇城遗址申报市级文保单位。5年前,西城区的文保单位为这处拐角建立了一个“历史纪念址”标志,即现在这块石碑。
改造前,这块地方就是个普通的绿化带,后来,几乎与家门口那块三角地改造同时,城墙旧址的绿地也有施工队进场了。西城园林绿化局的工作人员把花池子修葺一新,加宽加厚,一溜的青石板厚墙砖,饕餮纹装饰的城墙垛围成一个个内凹式小广场,从东向西依次排列,工作人员还特意为城墙旧址挑选了搭配的植物,高大的油松和国槐直接是大植株移植,冬青加密覆盖掉所有裸露地面,古朴的青砖垒出一个城墙角的样子,上面覆盖着十厘米厚的青石板。靠近西黄城根南街一侧墙面上镶嵌着金色的“明清皇城西南城墙拐角旧址”十二个立体大字,向过往行人告知此处曾是明清皇城旧址。
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像这样的小微绿地,今年还要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边角地、闲置地建设60处,共计40公顷。到2020年前,全市要共建成小微绿地300块,总面积3000亩。
从2012年到2014年底
北京已经完成造林95万亩
植树5100多万株
平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5%
新增万亩以上的绿色板块23块
新增千亩以上大片森林210处
加宽加厚50多条重点道路、河道绿化带
建
绿道里的安静北京
每天送完孩子的董女士总喜欢沿着护城河的绿道走一走,既锻炼身体又有美景可赏。春天的时候海棠开满枝丫,粉色的榆叶梅随风飘落;秋天的时候,天空湛蓝,银杏叶像金子一般挂在枝头发光。现在这个季节,绿柳遮蔽了骄阳,护城河水缓缓流动,绿道栽植的多重植被隔离了早高峰喧嚣的车流和人流,也遮挡了高楼大厦。绿道上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北京,有时候董女士会不自觉地感慨:“这还是那个雾霾笼罩的北京吗?”
董女士天天走的这条绿道全名叫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属于西城区,北起木樨地,南至永定门桥,全长约9.3公里,两岸绿地共30余公顷,是整个环二环滨水步道的一部分。绿道沿河铺设,周边有白云观、天宁寺、先农坛等众多历史古迹,沿着绿道一直走,可以直接到达大观园、陶然亭,现在已经成了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西城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前,这条河被分割成几个独立的桥区,桥上与桥下的活动空间不相联通,或者在桥上走下不来,或者在桥下走不上去,沿线有很多景观,但想要一道看过去还是不方便,沿线绿化也不统一。后来,为了给市民营造一个休闲健康的绿化慢行空间,西城区园林绿化局对这段河道进行了改造,新建了35座观景平台和4座休闲驿站,方便桥下桥上慢行系统联通,也给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场所,观景平台、驿站和沿河公园内还设置了80个wifi接入点,方便游人上网。滨水绿道上栽植了大量的二月兰、海棠、榆叶梅、樱花、银杏等观赏效果较好的花木。
市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处处长杨志华做客首都之窗时曾透露,今年北京市还将建设200公里健康绿道。列入今年工作计划的中心城区绿道主要包括温榆河绿道朝阳段、京密引水渠绿道海淀段、海淀玉河绿道等。到2020年,北京绿道的建设总规模将达到2000公里以上。与此同时,北京还将出台《绿道管理办法》,明确每隔3至5公里会设置一座驿站,每隔8至10公里建一个游客服务中心,方便游客健身、游览。
填
千亩大沙坑变身森林公园
早上9点多钟,城市里的白领们大都在拥挤的地铁、公交上及私家车里赶着上班,杨宋镇梭草村的爷爷奶奶们则带着孙子孙女穿过绿野鲜花,走到村东头的郊野公园里去纳凉玩耍。在老人们眼里,这儿树多环境好,没有车,是小孩子们撒欢的好地方。到了公园,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脱下鞋子,在鹅卵石铺成的广场小路上跑着玩,或者就去广场下面那一大片林子里捉蝴蝶、看麻雀。
仔细打量这个森林公园,有个中型广场和一个面积巨大的下凹式坑状缓坡。广场上几棵栾树枝繁叶茂,枝头挂满了粉嘟嘟的果实,广场边上黄花、编竹和月季花一层层地盛开着。紧挨着广场的是近千亩下凹式缓坡,缓坡上绕着一圈一圈的深绿浅黄。几条碎石子铺成的小路直通到缓坡底部,路旁亮黄色的野亚麻、紫色的沙参和许多叫不上名的野花正开得热烈。坡底已经被生长茂盛的小草和沙棘所覆盖,由于前几天的降雨,有雨水积存的地方还形成了小片湿地。怎么看都看不出,两年前这儿还是一个寸草不生的大沙坑。
小村庄位于怀柔区东南部,就坐落在潮白河的西岸,百度百科的介绍里称杨宋镇是怀柔区15个乡镇中唯一没有山的平原镇。但是,百度介绍没有标注的是这儿曾经挨着一个面积近千亩、最深处三十多米的大沙坑,是潮白河沙坑治理的南部起点。
“哪敢想几年前的样子啊,那时候坑坑洼洼的啥也不长,大坑大包的,下雨的时候就是一片稀泥,晴天的时候就扬沙,别说过来玩,村里人走路都躲得远远的。”50多岁的田阿姨是梭草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都住在这儿,见过沙坑最初的样子。田阿姨的说法得到了工作人员的证实,怀柔园林局平原造林办公室的曹冬杰告诉记者,这片沙坑是潮白河一次改道遗留下来的,后来一些挖沙的就开始疯狂地盗挖河道里的砂石,整个沙坑越挖越大,里面最深的地方有30多米。
作为全程参与梭草村治沙工程的见证者,曹冬杰感叹“这个工程不容易”。从前期进场施工到能栽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平整沙坑的土地。沙坑里遍地是沟壑,甚至还有流沙,大型机械很难通过,强行施工就存在安全隐患。工作人员得先把大坑回填,将陡坡改造成缓坡,再用推土机、钩机等大型机械作业。那时候,施工工人张开嘴就吃沙子,晚上用盆接水洗头发,里面也全是沉淀下来的沙子。由于施工的土方量大难度大,很多大型设备都是从全国各地调配来的。既要赶工期,又要保证植株的存活率,施工部门只能连夜赶工。从3月底到5月底这60多天时间里,所有人都连轴转,一拨机械三拨人,24小时昼夜施工。平整完土地之后,沙坑还是没办法直接种树,工人们又从外面挖来一方种植土垫在沙坑里,施肥后再种树。
2013年春进场施工,两年时间,梭草村东的千亩大沙坑就化身环境优美的森林公园,村里人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广场上立了一块石头,上面大气地写着“潮白河森林公园”几个大字。
源
持续投入短短三年披绿衣
市园林绿化局造林营林处处长袁士保告诉记者,从杨宋镇梭草村一直往北,到北房镇的郑家庄村都属于潮白河沙坑治理的怀柔段,全长有12公里,过去河道干涸、沿岸沙化严重,再加上非法采砂就形成了巨大的砂石坑。为了改善首都的生态环境,北京把潮白河地区沙坑治理列为全市平原造林的核心重大项目。现在,仅这一项工程就完成沙坑治理6408亩,栽植各类树木31.7万株。
不止潮白河沿岸,像康庄、南口、永定河、大沙河这些地方都是北京的主要风沙通道,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高工胡俊告诉记者,这些地方“过去都是风口,一点植被都没有,尤其是郊区,没有遮挡的地方,才四级风沙子就起来了,六七级风的时候对面就见不到人”。现在,能种树的基本全种上树了,而且采用的都是乡土树种。最高层是乔木,再下来是灌木,下面还有草地和野花,多层林木花草形成一个立体的绿色被子把整个沙坑、荒滩都覆盖起来,昔日又脏又乱的沙坑、煤场变身成一个个供老百姓休闲的郊野公园、森林公园。
除了施工难度大,治理成本高也是一个问题。一位负责平原造林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普通地形平原造林一亩地如果花3万元,那沙坑改造一亩就得花6万元,过去没有相关政策根本没法治理。从2012年到现在,正是在平原造林政策的扶持下,北京市持续投入,利用短短3年时间,让全市二十几万亩荒滩、沙坑都披上了绿衣。袁士保介绍,平原造林都是先挑“难啃的骨头”,沙坑、荒滩、废弃地先被绿化。截止到2014年底,北京已经完成造林95万亩,植树5100多万株。平原的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底的14.85%提高到2014年底的24.5%。
记者手记
从2012年开始,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多了绿色的踪迹。平原造林把一片片荒滩、沙坑变成了郊野公园、绿色山川,让北京的风沙天不再肆虐;绿道和小微公园的建设构筑起城里人身边的绿色休闲空间。
这些或点或面的绿地,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其实,伴随京津冀大协同,北京城正在演绎着特殊的加减法,减的是人口、非核心功能、排污;增的是绿色、宜居、舒适度,是城市对“第三生活空间”的构建:城市绿道勾勒出市民休闲空间的绿色骨架,街角的小微绿地是散布在这个骨架上的绿色节点,近几年实施的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则为整个城市筑起了一道完备的绿墙……
孙文文
制图 吴薇 本版摄影 纪晨
北京“暂住证”将升级为
在京居住6个月以上的且符合在京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
北京养老金上涨6.5% 9月底
昨日,记者从北京市人社局获悉,该局局长徐熙在12345热线接听群众电话时表示...
北京7区定“疏功能减人口
故宫周边重点疏解、簋街将疏功能控人口、动批众合市场年底完成疏解、锦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