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图书馆:让低头族少玩手机多读书
发布时间:2015-01-16 11:08 【来源:】
读者在车厢内扫二维码
2015年的第二个星期,北京地铁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变了模样。
“M地铁·图书馆——每个人的阅读驿站”、“我们的文字——方寸间的文明传承”……乘车厅里的柱子被几米高的巨幅广告贴纸包裹成了古书模样。站厅墙面的广告灯箱上则打上了醒目的5个字:“你认识‘我’吗?”一列正进站的列车车厢广告位可见一本图书的推介,上方印着二维码。只需扫一扫,即可免费在线全文阅读这本由国家图书馆推荐的经典著作。
“这不是地铁图书馆吗!”一名乘客说。
事实上,这些都是由京港地铁和国家图书馆共同创意发起的大型公益项目“M地铁·图书馆”的一部分。乘客即读者,读者即乘客。阅读也将贯穿线下与线上,真正营造“立体的阅读感受”。
把数字阅读的潮流和低头族的现实结合起来?
京港地铁和国家图书馆为何会“跨界合作”办起地铁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组的田苗讲起了一组数据。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一个数据,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读64本书,而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显示,去掉教科书的话,中国人每年平均读1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有人曾统计过,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一天能自主支配的时间只有十五六个小时,其中大约1个小时是在往返上班的路上。在国外的地铁上,常常看到正在读书的乘客,而与之相对的是,国内地铁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
“比批评更重要的是改变。”田苗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国家图书馆分析,让国人带实体书到地铁上阅读“比较困难”,但手机却是每个人的必带品。更大的背景是,数字阅读在近年来火速兴起,早在几年前,在美国亚马逊网站,数字读物的销量已超过了实体书。田苗认为,在国内,数字读物销量超越实体书也是“早晚的事情”。
既然如此,“为何不能把数字阅读的潮流和低头族的现实结合起来呢?”国图自然想到了数字阅读载体之一的手机,决定借助“掌上国图”线上阅读和地铁的外壳,让阅读文化走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这个想法与京港地铁不谋而合。原来,京港地铁也早瞄准了地铁阅读。这家注重地铁文化打造的公司在最近几年陆续推出过站内壁画、诗歌坊等多种活动,其中,2011年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的“图书漂流”活动效果极佳,活动当天提前两小时排了一两百号人的队伍和陆陆续续打来咨询活动的电话,都让京港地铁觉得,“乘客对阅读文化很感兴趣”。
“当地铁图书馆这个概念提出来时,我们几乎是一拍即合。”京港地铁公共关系部总监、新闻发言人杨苓说。
地铁搭台,乘客读书,国图埋单
究竟让乘客读什么?
“我们还是希望多推荐一些能提升人文修养的书籍。”田苗说,国人读书的一大特点是目的性强,这体现在销售和借阅的数字上,几乎被考研辅导、公务员考试等针对某一项应用和诉求的书籍“垄断”,但是,“这种阅读对增加人文素养和知识面的促进不大”。应该要在乘客每天上下班最无聊的时间,让他们得到一个意外的机会,读一些“无目的”、非功利的好书。
“因此,第一批上线的图书多以社科类图书为主。如,《书法没有秘密》、《文字的故事》等。还有一些是文学和生活类的,如《人在旅途》。”杨苓介绍,“我们不仅会通过后台数据,了解乘客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将通过微博与乘客进行互动,向乘客征集意见,了解乘客希望阅读的图书类别,之后再与国家图书馆共同协商调配每一批上线图书的素材。”
拥有这些书籍数字版权使用权的国家图书馆还将为乘客的免费阅读“埋单”。数字版权使用费根据登录和使用人次记数,每一位乘客只要在线阅读了一本书,国家图书馆就将付给版权方3元。
“希望大家能用好这个免费的文化资源,这在其他商业数字书籍内容提供商里是找不到的。”田苗说。
京港地铁也在忙碌,广告灯箱、包柱,这些原本可用作商业目的的广告位都用作了推荐图书资源。不仅是国家图书馆站,4号线沿线其他车站都有一到两块的广告灯箱用作推荐活动。此外,两家单位的官网和官微也加入推荐,按照一两个月更换一批推荐书目的节奏,“一年下来,乘客能看几十本书,基本能满足全年的阅读需求”。
杨苓说:“地铁图书馆并不是提倡乘客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如,上下电梯、进出闸机、换乘的时候需要注意安全,不适合阅读。在这些地方我们车站的服务人员,也会加派人手提示乘客。”
乘客扫过二维码后,经在线注册,既可以免费阅读图书,同时也成为国家图书馆的注册用户。这意味着,乘客能享受到国家图书馆整体的资源服务,包括每天举办的讲座、培训、展览信息以及新的推荐书目,当然寻找各类文献、期刊也有了“最严肃可靠的方式”。
线上线下联动,营造“立体”的阅读感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的含义在不断拓展。“M地铁·图书馆”是以主题的方式整合并推送阅读资源,首期“我们的文字”主题阅读包括了展映的纪录片、国家典籍博物馆实体展览、出版物、讲座、互动体验活动等,在“M地铁·图书馆”里展现了“立体的、全方位的阅读资源”。
田苗说,如,“我们的文字”将古琴、南音纳入其中,国家图书馆邀请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的专家林晨、何怡,带领读者识读古老的文字谱和减字谱,通过音乐和琴歌“倾听”文字的魅力。而“舌尖上的文字”活动则瞄准了吃货读者。很多文字都与饮食有关,读者将一边听孟德宏老师说文解字讲故事,一边跟尹绮老师做“文字饼干”送祝福。
同时,包括文字的传说、习俗、技艺、艺术等60多个非遗项目在内的专题资源库也向公众开放,线上线下形成联动,营造出最“立体”的阅读感受。
地铁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和京港地铁的常态合作项目,将陆续推出各种主题活动。比如“十届文津(图书奖)”最值得阅读的书籍等。当然,在未来,地铁大兴线和14号线也有可能作进一步推广,让地铁图书馆“行进”到北京更多地方。
“我们希望借助京港地铁的公共服务空间,增加公共设施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让图书馆的资源都‘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让知识、信息、文化和每个人随行相伴。”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大威说。
北京“暂住证”将升级为
在京居住6个月以上的且符合在京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
北京养老金上涨6.5% 9月底
昨日,记者从北京市人社局获悉,该局局长徐熙在12345热线接听群众电话时表示...
北京7区定“疏功能减人口
故宫周边重点疏解、簋街将疏功能控人口、动批众合市场年底完成疏解、锦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