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位大学生逃离手机一个月 没有手机活不下去?
发布时间:2015-01-16 11:08 【来源:】
图片来源:网络
时隔整整30天,在2014年的倒数第二天,南京审计学院的王茜再次打开手机,正对着久违的开机画面“百转千回”,然后手机像抽风一样震动起来——足足128条未读短信。
一个多月以前,大三的她在学校的官方微信上看到了一条特殊的“志愿者征集令”:“据调查,年轻人平均刷屏时间为6分钟一次。手机似乎成了我们挂在身边的一个器官……有没有想过,作为数字原住民的你,做一回数字难民,体验一回一个月不用手机的生活?”
似乎“瞬间被击中”,王茜虽然心里没底,还是忍不住想要试一下。
2014年12月1日,她发布了最后一条微信,留下了指定联系人的电话、电子邮箱和通讯地址,和其他8位志愿者一起,上交并封存了自己的手机和iPad,开始度过一个月没有手机的“原住民生活”。
没有手机真的活不下去吗
王茜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离开手机的前三天,她都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周四,一天没课,也刚刚结束了BEC的考试,看了一天书,开始觉得各种“空虚寂寞冷”:“没有手机的日子简直不能活!”
相较于王茜而言,志愿者潘潇(化名)自称“手机狂魔”,走路、吃饭、睡觉时间几乎全部被手机和iPad占据。“我想问自己,没有手机真的活不下去吗?我要找寻真实的自己,发现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
潘潇前所未有地展开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攻势:“那个无聊、焦躁啊,就想逮个人来说说话,舍友都嫌我婆婆妈妈的,说你赶紧去把手机要回来吧!”
而因为这种“话唠”,总是能聊出莫名其妙东西的“碎碎念”。潘潇觉得宿舍关系多少还是更亲密了些。
而对另一位参与者朱德春而言,希望收获的则是“克制”。
活动开始前,朱德春把课程表和主要联系人的电话号码都抄了下来,还去买了个小闹钟。此前,她每天要定5个手机闹钟,每隔十分钟响一次,每个闹铃都设了不同的话。而现在,闹钟的声音很简单,就是“滴滴滴滴滴”。
“可是我一遍就能起床——每天晚上我安静地躺下,专心地听秒针‘滴答滴答’地走动,突然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时间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我这20岁的青春,一分一秒都值得珍惜。”朱德春说。
北京“暂住证”将升级为
在京居住6个月以上的且符合在京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
北京养老金上涨6.5% 9月底
昨日,记者从北京市人社局获悉,该局局长徐熙在12345热线接听群众电话时表示...
北京7区定“疏功能减人口
故宫周边重点疏解、簋街将疏功能控人口、动批众合市场年底完成疏解、锦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