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寒冷街头170人比赛发呆 不断有人退场离开
发布时间:2014-11-25 10:17 【来源:】
昨日下午2点,一场“全国发呆大赛首站”的另类活动在成都举行。170名参赛者同时发呆,坐在地上不动不笑,保持放空,听到手机铃声响起也不能接,否则淘汰。据悉,上月韩国已举办过一次“发呆大赛”。主办方称:大赛目的是为了缓解现代社会压力,让大家放慢脚步。但比赛持续数小时后,这场原本闲适的发呆大赛,变得更像一场以奖品为彩头的决心比拼。
在现场,各种年龄,各种经历的人们开始了自己的发呆,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发呆理由:缅怀着,幸福着,天真着,孤独着。专家称,发呆是正常人的一种心理调节,偶尔发呆无伤大雅,还有利于健康。发呆可帮助人们减轻疲劳,对大脑来说,是很好的休息。
成都商报记者 梁梁 周恒 摄影记者 陶轲
kōng
空
这个字别忘了
主办方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人借着发呆释放压力,“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在紧张的工作中,抽空休息一下的重要性,就是放空大脑,呆久一点。” 现代人缺乏时间休息,让参赛者大脑能息一下,因此,比赛规则非常简单,就是什么也不做。“这是一个有趣的经历,让人真正地把自己从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跳出来。”
170人同时呆住 不断有人退场
这次发呆大赛的参赛者们,多数是从附近的游客、市民中现场征集而来。参赛前,主持人宣布规则后活动随倒计时开始,参与者在宽窄巷子的小广场舞台上,姿势各异瞬间静止。有参赛者娃娃侧躺呆住,有老人发呆双眼望着远方,有年轻的孕妈妈抱着一只玩偶考拉低头沉默,有大学生盘膝而坐,盯着手中的线性代数凝神呆住。随着活动的进行,不断有参赛者体力消耗后,晃动身体退场离开。
直至两个小时后,第一轮发呆结束,场上还剩下35名参赛者继续支撑。第二轮发呆于10分钟的短暂休息后重新开始。
为了iPhone6 最后4人“不眨眼”
6点45分左右,天色已完全暗了下来,广场上依然坐着一男三女四名选手。此时,比赛已经进行了4个小时45分钟,选手都是又冷又累,为了尽快结束比赛,工作人员逐个征求四名选手意见,准备临时改变比赛规则。经过四名选手同意后,工作人员决定,进行第三轮比赛,同时增加比赛难度,规定四名选手再次坐下来发呆,连眼睛都不能眨,如果眨眼睛,就遭淘汰。很快,四名选手依次决出名次,24岁的胡春艳获得冠军,得到i-Phone 6大奖,“好累啊,浑身疼,比赛刚进行半个多小时,我的脚就麻了,我当时咬牙坚持,后来脚就没感觉了,到最后一个小时,我的腰和腿都酸疼酸疼的,好在有朋友支持我,就坚持到了最后,真是难受得不行了。”
被干扰 “恨不得打他一巴掌”
第三轮比赛获得第三名的谢一仙,奖品是一个苹果Touch。为了坚持到最后,第二轮比赛前,谢一仙特意打开手机上的电子图书,把一部小说调成自动翻页模式,然后放在身前,比赛时可以看小说消磨时间。然而,比赛中,几名工作人员轮番干扰他。“他们一直在身旁骚扰,很讨厌,如果能动的话,我恨不得打他们一巴掌。”谢一仙说,到了最后几十分钟,他的屁股已经疼得受不了了,“如果不改变规则,我最多能再坚持十来分钟。”最终没拿到一等奖,谢一仙很不甘心,“如果不改变规则的话,我还有可能拿到iPhone 6,现在只能拿到Touch了。”
对于最后时刻临时改变规则的原因,主办方现场负责人吴振解释,考虑到天色已晚天气变冷,也考虑到参赛选手的身体状态,我们征得选手同意后,决定临时改变规则,以尽快决出胜负,“我们也不想让选手太辛苦了,毕竟他们已经坐了4个多小时,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愉快地结束比赛,这也是我们最初的理念和初衷。”
据了解,此次“发呆大赛”成都赛区胜出的冠军,将与即将产生的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南京、哈尔滨等27个城市“发呆大赛”的获胜者,角逐最后的全国总冠军。
发呆,因为……
24岁家庭主妇
呆神
成都24岁家庭主妇胡春艳在寒风中“发呆”近5小时,成功夺冠,获奖一部iPhone6。
5岁半的小萝莉
呆萌
别具一格的比赛形式,不仅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参与,甚至引来老年人的追捧。现场最年长的参赛者为一名72岁的老人,最年幼者是一名叫“多多”的5岁半小萝莉。
美女参赛选手
冷呆
昨日18:20,比赛现场气温下降,场上还有10位参赛者,一位女参赛者仍在坚持。
年龄最大参赛者
想起老伴
比赛开始,72岁的罗仕凤在比赛人群中的第一排双腿平伸,席地而坐。老人双眼望向远方,表情平淡柔和。坚持坐了5分钟后,老人摇晃了几下身体,退出发呆大赛的舞台。到赛场的旁边领取了一张懒人荣誉证书,上面的评语上写着“懒功深厚,呆惊全城!”看着证书,罗仕凤微笑着比出了剪刀手。
关于在这5分钟的发呆时间里,作为参赛岁数最大的老人在想些什么?罗仕凤告诉记者,自己在回忆:“少年夫妻老来伴,可是老伴两年前就走了。”罗婆婆表示,自己是内江威远县大湾村人,育有4儿1女,老伴还在的时候患有糖尿病本该忌口,可对方偏又喜欢吃肉。为此,老两口经常会拌嘴。“现在,这个拌嘴的人没有了,如今跟着儿女在成都生活,孩子很孝顺,可是想念老伴的时候,还是觉得好孤单。”罗婆婆望着记者叹了口气,接着说:“发呆的时候我就在想,当年我应该少给他做些肉吃的。”
怀孕妈妈的参赛
回味幸福
24岁的覃祥丹坐在比赛的人群中格外显眼:大腹便便,是一个幸福的孕妈妈。覃女士双手后撑着地,肚子向前挺出,表情很放松。坚持了40分钟后,覃女士退出了比赛。她告诉记者在这发呆的40分钟里,自己和肚子里7个月的宝宝一起在瑜伽冥想,思想放空什么也没想。
“我是达州人,老公在成都工作,我就跟着过来了。”覃祥丹在怀孕后就从单位辞职了,家里的经济支柱来自丈夫的收入。“他是做广告销售的,平时的工作就是要多和人说话,工作中很累,话也说得很多。”覃女士说,平时丈夫下班后,夫妻两个幸福的时光,就是依偎在沙发上看看电视发发呆,两人什么都不说,任由时光流淌,这也是妻子帮助丈夫从工作中放松出来的方式。昨日在和朋友一起逛宽窄巷子的时候,看到了发呆比赛的项目,就立刻报了名。对于覃女士来说,发呆更多是还原和丈夫静静相处时的幸福。
来成都打拼的姑娘
品味孤独
23岁的参赛者张敏从事医药专业,趁着等待对方发货的间隙,来带宽窄巷子的小广场报名参加了比赛。6分钟后,张敏就退出了比赛,因为对方打来电话催促她赶快去取件。
张敏告诉记者,自己是达州人,离开家乡孤身在成都打拼。这个单身姑娘下了班,就是一个人呆在小小的出租屋里,侧躺在床上翻翻手机,眼睛盯着一处好久都呆住不动。“对于我来说,虽然看着手机屏幕,但是实际上也是在发呆。”张敏说:“城市那么大,自己那么渺小,单身在外地没什么朋友,平时排解孤独的方式就是一个人发发呆。”
年龄最小参赛者
天真发呆
5岁的多多作为年龄最小的发呆比赛参与者,在参赛中保持了10分钟呆萌不动的姿势后,退出了比赛。娃娃被引领着领取了自己的发呆证书,并在证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赵雅轩”。多多妈妈告诉记者,自己在一家企业工作,老公在事业单位,平时的工作压力很大,现在趁着休假,一家人从沈阳带着女儿来到成都放松身心。
多多的妈妈梁女士表示:“平时生活节奏快,发发呆就是让节奏慢下来,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而让多多参加比赛的原因是,明年娃娃就要去读小学一年级了,要从幼儿园这样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里,套上学习成长这个小小的枷锁。所以趁着上学前,赶快让女儿参加个发呆大赛,算是对以往悠闲生活的纪念。而多多对于发呆也有自己的见解:“明年我就要去上小学,学习好多知识了,我先思考一下将来。”但是5岁的娃娃抱着一个考拉熊的玩偶,对着记者扬起笑脸。
màn
慢
这个字你还认识吗
有篇法国小说写道:我在唱机盒里投下20法郎,点那支在戛纳听过的乐曲,平添5分钟的忧郁。
在这个飞速的时代,有时我们也偶尔需要按下暂停键,放空思想,才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把周围看得更清楚,比如发呆。
有一种能量,叫“慢能量”
“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做了一个小时的晚餐,你十分钟就吃完了?”世界上有太多的太太们曾经这样抱怨。难道诱人的美食还不能让他们的胃缴械投降吗?不是,而是习惯,他们已经习惯了囫囵吞枣地进食,无论是巨无霸还是清蒸鲈鱼,甚至快得只剩下吐鱼刺的时间。
雅虎中国网站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重点城市进行了一个参与人数达30万的白领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白领们最期望的休闲方式是和家人相处、和朋友聚会、读书看报、看演出展览和健身。专家分析认为,疲于奔命的白领希望更多地与亲朋相处,这反映出人们想摆脱现代生活的节奏,让生活慢下来的期望。调查同时显示,84%的白领都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但只有24%的人能够定期锻炼,20%的人表示“没有时间”,这成为调查中理想和现实差距最大的一项。
是西方人的富裕催得我们跑得比兔子还快,然而又是西方人最早意识到“慢”的人性化生存方式。他们的一年仿佛就是这样度过:春天工作,夏天度假,秋天罢工,冬天圣诞。即使工作,每天也只是几个小时,其余是休养生息。有人说他们懒,他们却认为是在享受生活:午休时间全街店铺落闸关门,到了四五点钟才懒洋洋地营业,而到了黄昏,太阳下山,他们又开始关门—————————享受起家庭或个人的时光。这种“慢文化”如今已经让45个国家“受染”,从而成为一场酝酿中的国际风尚。
有人认为在网络社会“慢文化”必将失去生存发展的土壤,但是在多元化畅行的今天,“慢”难道不能以“一元”的身份加入到我们的都市生活中?
德国著名时间研究专家塞维特在评价“慢生活”时说,与其说这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没办法慢下来。因此,“慢生活”有点“物极必反”的道理,其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
坚持慢,能让身体的运转更正常。很多平常忙碌的人在度假的时候病倒;有些人工作时没事,退休之后反而突发心肌梗死。林克指出,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中,身体就会习惯于这种状态。一旦紧张因素消失,对身体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现象,肾上腺素大量减少,使器官失控,导致各种疾病。“慢一族”倡导在生活中有机会就慢下来,正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改善生活、促进健康的好办法。
yàn
厌
这个字要小心
发呆有很多形式,适当的发呆能够减轻我们久积的压力、放松心情,有益身心健康;而有些发呆不仅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反而让人产生厌世、逃避现实的心理,尤其对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来说,经常性的发呆很可能导致心理疾病严重患上自闭症。
专家:
发呆有好处
但是要适当
美国哈佛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发呆曾进行了实质性的研究,结果发现,心无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想的时候,大脑中的α脑电波得到加强,具有加强记忆力,缓解疼痛,并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脑电波位于大脑的最外层皮质,可以抑制信息超载,让人们的注意力和意念更加集中,从而改善情绪,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不安。
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执行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硕士生导师刘婷说:“适当的发呆并非人们平时所说的呆萌,是人的大脑对于外界事物进行调节的一种应激反应,属于自我保护和调适。”刘婷表示,短暂的发呆这种对人体状态的自我调适,属于积极心理的一部分。在焦虑时发发呆,放空大脑,有助于对情绪的缓解;而忙碌之后的发发呆,则是对于紧张身体和心理状态的一种放松;被挫败后发发呆,做一些小小的“白日梦”,则可以对现实中受到的伤害适当疗伤;困惑时发发呆,则可能在情绪缓解之后,突然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冯永熙表示,发呆是正常人的一种心理调节,偶尔发呆无伤大雅,还有利于健康。发呆可帮助人们减轻疲劳,对大脑来说,是很好的休息。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们会突然不愿意思考,使自己停滞在一个安静的氛围里,忘记一切。会发呆的人,觉得发呆是一种享受,因为发呆的时候可放开所有,不再有烦恼和忧愁,整个空间都属于自己的。因此,在发呆的时候,人是轻松、快乐的。发呆能创造纯净的自我空间,安静的冥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为组织器官输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对于减少焦虑有着明显的作用。
同时,专家也提醒大家,对于有自控能力的大人,发呆是一种休息和调剂,但时间不要过长,尤其心情不好的时候,并且对于孩子经常出现的发呆,家长要及时干预,如果任由孩子经常性发呆,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状态中,很有可能会发展成自闭等心理疾病。
北京“暂住证”将升级为
在京居住6个月以上的且符合在京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
北京养老金上涨6.5% 9月底
昨日,记者从北京市人社局获悉,该局局长徐熙在12345热线接听群众电话时表示...
北京7区定“疏功能减人口
故宫周边重点疏解、簋街将疏功能控人口、动批众合市场年底完成疏解、锦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