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非法获取出售12亿条公民个人信息获刑
发布时间:2014-08-01 18:52 【来源:】
原标题:两人非法获取出售12亿条公民个人信息获刑
【原标题:他们电脑里竟藏着12亿条公民信息】
姚雯/漫画
刚买了新房,就有人上门推销装修;刚生完孩子,就有人电话介绍孕婴用品……时下,不少人感到好奇,商家们怎么都变得这么“善解人意”?殊不知,这背后隐藏的正是公民个人信息被大量泄露的社会顽疾。7月25日,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法院宣判了一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被告人吴伟、王晓松分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一条蹊跷的“报班”信息
2013年8月,正忙于备战司法考试的刘丽,接连收到推荐司考冲刺班的短信息,敏锐的法律意识让她感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于是选择了报警。一张法网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慢慢铺开。
利用技术手段,公安机关将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牟利的犯罪嫌疑人吴伟成功抓获,并在他的个人电脑上查获了总量约143G、总数达4亿余条公民个人信息。信息所涉及的内容令人震惊:全国各地学生信息、银行客户信息、国家各类考试考生信息、企业法人信息等,甚至连监狱、看守所的在押人员、国家机关领导的信息也囊括其中。
如此庞大的信息吴伟是如何拿到手的?公安机关经过侦查了解到,2011年7月,家住安徽合肥的吴伟到南京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工作,主要任务是按照客户要求,以短信群发的形式向特定人群推送广告。
见老板靠这发了财,吴伟很是动心,工作之余他多了一个心眼:悄悄将接触到的信息全部作了拷贝。2012年10月,吴伟决定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为开展业务,吴伟加入多个QQ群,并登录到多家网站下载、交换信息,多渠道积累信息资源。不到一年,吴伟通过提供网络短信群发业务和出卖公民个人信息,非法获利3万余元。
顺藤摸瓜揪出幕后“同行”
根据吴伟经常浏览、登录的网站,公安机关顺藤摸瓜,一举查清了王晓松开设网站、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牟利的犯罪事实。
经查,2011年底,一个偶然机会让王晓松捕捉到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商机。他立即找到做培训工作的同学,成功获取了一些客户资料。凭借对网络工具的熟悉,2012年6月,他注册开发了两个网站,明码标价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同时边交易,边在QQ群中通过跟他人进行交换,获取新的信息。
一个月后,为逃避监管,王晓松又租赁了香港的服务器,开设了新的网站,并将信息分门别类整理成“各地企业名录”、“各行业企业名录”、“总裁培训名录”3大板块。在多个QQ群里发布广告后,新网站论坛的注册用户数量迅速增多。
为方便管理和交易,王晓松仿照其他网站设置了下载币下载信息的方式,即注册用户要想从论坛下载公民个人信息,就需要支付5个至20个“下载豆”(网络虚拟货币),而要想获得“下载豆”,就需要上传其他信息资源或者掏钱购买。
经查实,王晓松通过上述方式共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约227.54G、8亿余条,非法获利5万余元。
多管齐下防止信息泄露
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近年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类的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滋生出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绑架等大量下游犯罪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个人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破坏了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此类犯罪中,由于嫌疑人大都通过网络进行联络,采用网上银行、ATM机转款等方式秘密交易,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加之科技含量高、跨区域作案等因素,导致此类犯罪取证难、查处难,打击难度较大。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防止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检察官结合案件分析认为,犯罪分子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有多种渠道,比如利用互联网搜索个人信息,利用网络宣传或电子邮件诱使他人透露个人信息,到医院、银行、复印店等收集个人信息,假借“问卷调查”窃取个人信息等等。因此,要有效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应加强对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明确责任追究;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督促网络服务机构及时删除涉嫌侵犯公民信息的广告和链接。同时,公民个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便在网络上留下个人信息,不随便安装不明软件,不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以防被不法分子掌握和利用。
(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北京“暂住证”将升级为
在京居住6个月以上的且符合在京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
北京养老金上涨6.5% 9月底
昨日,记者从北京市人社局获悉,该局局长徐熙在12345热线接听群众电话时表示...
北京7区定“疏功能减人口
故宫周边重点疏解、簋街将疏功能控人口、动批众合市场年底完成疏解、锦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