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 > 正文

天然木材以柔克刚

发布时间:2014-05-12 13:16 【来源:雅虎家居】

  木结构建筑为何有如此奇特的抗震性能呢? 我们采访了苏州皇家整体住宅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创始股东倪安。记者采访时指出,木结构建筑拥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主要是由其材料决定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大多用天然木材,天然木材本身质地较软,比砖石混凝土和钢材有更好的柔韧性,这就使天然木材可以承受更大的形变。同时,天然木材一般比较轻,整个建筑的重量就比砖混和钢结构的 建筑要轻得多。这些都有利于抗震。

 

 
  图为 苏州皇家整体住宅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创始股东倪安先生
 
  倪总告诉记者,一般木结构建筑主要采用松木、杉木,这些针叶树木既能承重又有韧性,而杨木、柳木因为易断裂,则不会用在木结构建筑中。高级的木结构建筑的连接件会用金丝楠木等成材年份长,韧 度高的木材,但在国内,这些名贵木材已经在明清两代被采伐殆尽。现在,故宫大殿翻修都很少更换柱子,因为如此坚韧而且体量大的木材,国内已经没有了,如果 更换,就只能去非洲采购了。
 
  倪安还介绍,采伐后的木材并不能直接就用于建筑,因为这时的木材含水率很高,不加处理使用后会导致建筑日后变形。因此,木材采伐运输后,要进行烘干,一种是自然晾干,但是耗时长,一种是逐渐加温烘干,时间短。烘干后的木材在压力下可以变形,但不会断裂,压力消失 后,还可以恢复原样。这也是天然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优势。
 
  除了天然木材本身的可塑特性外,木结构建筑拥有可变形的框架结构。比如,一把木椅子,你使劲晃动,它会吱扭作响,但是椅子不会散架。
 
  倪安告诉记者,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地基、基础、墙柱、屋顶。其中,地基是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的三合土夯实的。地基上面是 基础,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基础一般是独立基础,也就是砌个大砖台。这使基础和上面的木建筑整个是一体的,一旦发生震动,虽然下面的地基会晃动,但是由于上面 是个整体,所以晃动而不散架。而且木结构建筑不像砖混建筑,它没有承重墙,它的墙体只承受自身的重量而不承受建筑其他荷载。承重的只有柱子。
 
  倪安还指出,木结构建筑的支撑柱不是钉死在地基里的,而是放在石头基础上,也可以移动。在汶川地 震后,当地的许多木结构建筑的柱子就发生了移动,但是建筑本身没有倒塌。这种特点使人们在大地震过后经常看到“墙倒屋不塌”的景象。

 

  如果说基础和柱子让木结构建筑有个坚实的下盘,那么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则是木结构框架晃而不散的根源。
 
  倪安告诉记者,木结构建筑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有效地消解地震能量。现代砖混建筑要求构件连接紧固牢靠,一旦发生地震,过紧的连接没有变形的余量,很容易断裂。而木结构建筑的构件连接是榫卯结构,榫卯连接既不会让各构件分开,同时又有余量。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已知出土最早的带有榫卯结构的木制品,就是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地板。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我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 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
 
  倪安还指出,除可变形的框架结构外,木结构建筑构造精致,无论是基础、墙柱、屋顶,还是连接的榫卯和支撑房檐的斗拱,都设计巧妙,与砖混结构建筑相比,木结构建筑构造要复杂得多,这也使其拥有更大的变形承受力。
 
  倪安介绍,木结构建筑中有个独特的构件——斗拱。它很好地体现了分散受力的原理。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 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过去古建筑都要有屋檐,出挑的屋檐必须要有木料支撑才不会塌落。但是,如果用一根木料支撑,承受力显然不够,而且那么大的木料也并不好找。于是古代工匠就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将整根木料化整为零,在柱子上像搭积木一样,纵横交错逐级伸出,这样不但用的木料少,而且承 受力也比只用一根木料大得多。形象地说,斗拱就像个大弹簧,在木结构建筑中起到了消解地震能量的作用。
 
  倪安告诉记者,除斗拱外,在木结构建筑中由于柱子起到支撑整个建筑的承重作用,因此柱子的加工也十分重要,并非在木材外刷上漆就完事了。我们平时在故 宫、天坛看到的那些大殿的柱子都有复杂的加工工艺。一般要先把木材刨光打磨,之后在表面缠上麻丝,再在麻丝外刷上灰,等灰和麻丝固结干燥后,再重复五遍这样的工艺,最后,再刷上防雨漆,才算大功告成。经过这样处理后的柱子可以支撑住木框架,保证建筑的一体性。
 
  倪安还指出,平时人们在美国、日本看到的现代木结构建筑多为一两层的,这与木材的特性有关,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天然木材力学性能有限,加上防火的要求,所以木结构不适合高层建筑。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承载负荷不是靠力学公式计算出来的,而是通过工匠世代传承、经验积累出来的。比如什么样的建筑,用多大的梁? 多大的檩? 文字并没有记载,全靠工匠的经验。我国木结构建筑的书籍记载的只是工法,不像西方建筑学有复杂的力学计算。
 
[ 今日推荐 ] TODAY TOP NEWS

Copyright 2016 Y!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