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后如何养阳
发布时间:2016-05-16 11:06 【来源:新华网 | 】
立夏!是春夏交替之际,此时早晚凉爽如春。近日,临床中主诉有乏力、体倦的患者明显增多,占30%以上,很多人以为自己是感冒了,大都兼有脾胃不和,纳呆胸闷,其实这与时令节气有关,在春夏交替之际,天气骤然转热,人体阳气外越,体内顿觉空虚,实是气阴不足的表现,治宜益气养阴。《素问·刺志论》:“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典型表现可见四肢困倦,精神疲乏,心烦气促,口渴,自汗,小便黄,舌尖红,脉虚等证。宜东垣清暑益气汤。若暑热之邪耗气伤津,证见身热脉虚,汗多,烦渴较甚,治以清暑热,益气生津,用王氏清暑益气汤等方。
话说夏季养阳
现在是初夏之际,谈暑似乎尚早,真正的中暑一般还会兼湿,自然是有不同的特点,现在只能称为热。仔细体会,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夏季应防暑、消暑,看到大太阳唯恐避之不及,但中医认为,夏季必须要养阳。大家夏季中暑的时候,或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时,是不是用过藿香正气水(片、胶囊),藿香正气是夏暑季节必备之品,大家可知道藿香正气的药物组成:藿香、半夏、陈皮、茯苓、苏梗、厚朴、白芷、生姜、大枣、大腹皮、白术,这里用的可都是辛温药,没有凉药。而另外一种解暑药十滴水,成份: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用于因伤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其中用干姜、小茴香、肉桂、辣椒都是辛热药物,按常规思维,解暑是不是该用点寒凉药才对。这是什么道理呢?
“春夏养阳”这一命题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句话包涵两层意思,一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与天地万物的生长壮老已,息息相关,即天人相应;二是说人应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来养生。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自然界阴阳二气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提出“春夏养阳”呢?
何为阳虚?
我们常常听说阴虚、阳虚,那么到底什么是阴虚,什么是阳虚?所谓阴虚,是指人体精、血、津液等有形的物质不足,五脏皆有阴虚,其中肾阴为诸阴之本。阴液对人体有濡润涵养的作用,阴虚则内热,表现为五心(胸心、两手心、两足心) 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 (夜里睡醒出汗),面红上火;阴虚则干涩,表现为咽干口燥,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阳虚,是指人体阳气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阳气具有温煦的作用,所以阳虚则外寒;阳气对人体还有推动的作用,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如果阳气不足,则血行迟缓而出现血瘀;阳气对人体血、津液具有固摄作用,阳气虚对血失于固摄,则会出现崩漏、便血等,对津液失于固摄则会出现大汗淋漓,或时时出汗;或小便次数较多(不同于尿路感染),甚至失禁,例如人在受到大的惊恐的时候会出现尿失禁,这是因为中医讲“恐则气下”,气下则不能正常固摄所致;或口水鼻涕较多;固摄作用还体现在维持脏器处于正常的位置,如脾的阳气不足,会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阳气还有气化的作用,这就更重要了,所有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都是建立在气化正常的基础之上。这里讲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大家可以理解为脏腑的功能活动,气化障碍,脏腑的功能活动就不正常,举例来说,如果膀胱的气化出现障碍,排尿就会出现异常,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导致的排尿不畅,中医认为是膀胱气化功能障碍。还有象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这是由于脾、肾的气化功能障碍,对糖、脂肪等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转化所致,治疗当从调理脾肾入手。人体阳气不足,主要为心、脾、肾阳虚,其中肾阳虚衰又称命火不足,因为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
阳气虚的表现
1.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2.完谷不化,消化力差 3.精神不振,困乏无力 4. 动则汗出,容易感冒 5.舌淡而胖,或有齿痕 6.脉象沉细,皮肤湿冷产生阳虚的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包括饮食不当、劳倦或疾病损伤阳气所致,或过用苦寒药物。
阳气之重要
阳气是生命的动力,《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像天空中的太阳,我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万物就缺乏生命力。
阳化气,阴成形。无阴则阳无根,无阳则阴无以化,所以阴气的化生必须依赖阳气。先天之气,又称为元气,是生命的火种,藏于肾,又称为命火,命火极为宝贵。火种熄灭则生命终结,所以保护阳气、减少阳气损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奥秘。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讲:“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饮食无味,寝处不安……”。
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理解阳气的重要性,阴和阳之间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
春夏养阳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宜顺时而养,有因势利导之义,从而使身体阳气充盛,精力充沛。春夏之时,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活动量相对增大,特别是夏季,暑热逼人,汗液增多,导致阳气随汗液宣泄太过,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或者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而使体内寒湿过甚,所以古代医学家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如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以从其要,而培养之”,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所以春夏养阳,才能促进秋冬的阴的收藏。由此可见春夏养阳是非常重要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的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
概括而言,春季是阳气生发之际,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要顺时而为,宜于养阳,也易于养阳;再者,春夏季节,人们活动增加,出汗增多,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而虚于体内,而人们又有食冷贪凉的习性,阳气易于消耗,养阳是必须的。
如何养阳?夏季养阳的重要方法是艾灸,艾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可以用温和灸,灸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命门、大椎、至阳、足三里、三阴交。
夏季养生饮食调养既要消暑,同时又必须顾护人体阳气。因为夏季人处于炎热的环境中,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人体各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一方面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加速,营养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热大量出汗,又导致了许多营养从汗液流失。同时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又导致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限制了营养的正常摄取,所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营养代谢的失衡,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或其它疾病。
夏季养生饮食
a)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如牛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绿豆、小麦、豌豆等;
b)适当食味苦之物如苦瓜、百合、菊花、苦丁茶等有解热除烦、抗菌消炎、增进食欲之品,但过多则会损伤脾胃。苦菜杏仁是一道不错的菜。
c)多食酸味、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海带等。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且有助于增强食欲;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
d)饮品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之类,饮品以温为佳,不宜过热,更不宜冰镇冷饮,温食以助阳气。夏季食稀粥,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
对于现代人们而言,认识“春夏养阳”养生原则的重要性,合理掌握“春夏养阳”的要诀,科学运用“春夏养阳”的具体方法,将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增强自身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文/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中医科刘承)
世界空气最差20城公布 中
WHO发布的世界上PM2.5年平均数值最高的20个城市排名 (该数据库囊括了世界91个...
国家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关于非公...
雾霾笼罩近1/7国土 气象台
综合报道,近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灰霾,灰霾影响面积约为143万平...